如果是探讨一将一帅的指挥风格、才华造诣也还有的看,但有人把争论扩大到三野和四野的战斗力、战绩高下之争,仿佛各野战军的发展壮大,与所在战略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无关,甚至让偏见走到极端,似乎四野可以包打天下,简直荒唐可笑。
抗美援朝期间,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何入朝作战的三野表现不如四野?要知道,三野的王牌第9兵团可是最早入朝作战的我军部队之一,该兵团还是长津湖战役时期的志愿军主力。那么为何精锐尽出的三野在抗美援朝时期的表现,却和国内时期的势如破竹相比,稍显不如呢?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夺东北地区,我军从各个地方抽调了一批主力部队前去东北,包括山东军区6万人、新四军三师3.5万人以及已经进入东北的晋察冀部队,共12.5万人,除了抽调部队之外,各地还抽调了近8000人的干部,这些都是经验丰富,有着抗日战争洗礼的老部队,日后四野的7个主力师都是来自这些部队。
作者:相忘于江湖渡江战役以后,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局面。主席没有按照常理出牌,就近让我军的二野或三野消灭敌军最后一只王牌主力白崇禧集团,而是“舍近求远”让西线的林总四野和中路的刘伯承二野交叉运动,让林总的四野专门对付桂系,让靠东边的刘伯承二野大迂回解放西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