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人穷的时候多出去走走,说不定就能找到好的出路,而发达富裕了的时候也该不忘故土回报家乡”,相信这些话大家都耳熟能详,熟悉不过,虽有“鸡汤”之嫌,但也不能否定其道理的存在,然而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俗语“穷不走亲,富不还乡”却显然与之相互悖论相互矛盾,那是不是这句
俗谚、谚语也称为俗语、老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俗语老话的语言通俗易懂、形式诙谐幽默,寓意深刻,是我国古人们从千百年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结而来的,通过口耳相传源远流长传承下来的,所以,它处处生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生活。
公元1644年,京都沦陷,明帝以身殉大明。华夏国土,一分为二。以江为界,隔江相望。北姓大顺,南以宗室遗孤藩王为帝,姓南明。坐立于楚江入海处,位立于江口之上,有一座两不管地带的江心岛。它北距通州900余;南距海东1500多丈。以川江源头泥沙,顺流而下,在江口缓冲地带堆积成山。
“富不还乡,穷不走亲”,早就告诉世人,穷时就不要去亲戚朋友那里走动、串门,拉家常了,人家表面应承你,敷衍你,心里却十分看不起你,你在人家眼里哪哪儿都不对,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那嘴里说出的话都是哼出来的,记着不要去找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