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芸说,其实自己真正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因为当她稍稍成年的时候她就被送入部队这个大炼炉里锻炼学习去了,所以对于父亲的印象更多是年少时的记忆,那是一个轻易不在儿女面前展露笑脸的严父,却给予外人无限亲切印象的“好人”。父亲生性性格内向、憨厚,但凡与他相处过的人无不感觉到他的“平易近人”,就是对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他也是以德报怨、宽厚包容。裘盛戎八岁就开始从父学戏,为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说,有一年,裘继戎去九华山礼佛,在山道上看见了一个老妇人,裘继戎端详了半天,忍不住上前问她的庚年,老妇人走了,裘继戎却不肯走,一直回头看着那个老妇人,朋友问其为何不走,裘继戎看着老妇人远去的背影喃喃回答道:她和我爷爷一样大,如果爷爷活到今天,也一定是这么老了…
许多人一生都在试图挣脱父辈的阴影,却发现逃不掉它,甚至离不开它。这种羁绊感,在裘继戎身上尤其明显——所有人都告诉我,你需要传承。可我要传承的,究竟是什么?文|鲁西西编辑|尔凌你太像你爷爷了35岁的裘继戎长着一张能让人看到辉煌余影的脸。
“梨园行”起源自盛唐时期,当时的唐明皇李隆基酷爱戏曲歌舞,所以召集宫中艺人在梨园天天演练歌舞戏曲。而在梨园行中也是分成了数个派系,中国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单是戏剧曲类就被分为:京剧、黄梅戏、评剧、越剧和豫剧五大类。
“十净九裘”的说法梨园行无人不知,今年恰逢花脸艺术家、北京京剧院奠基人之一、裘派创始人裘盛戎诞辰100周年,由北京京剧院策划的“裘韵流芳·戎耀百年”系列活动,近日以一场梨园名家新秀齐聚的演讲会拉开帷幕。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那是因为这位裘家后代,顶着耀眼的光环,却没有一天想安分,当然,不安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那确实是前进的动力,创造的火苗,但是我说的前提是您老人家得是艺术家,没有达到那一步,甚至连老先生的艺术是什么,到底留下什么精神遗产还不清楚,就被一些外部因素蛊惑的整天躁动的不行,那就另当别论了。
嗨喽!大家好,这里是有趣的文字。庚鼠退却,丑牛迎上。元旦那一晚,各大卫视为了收视率可谓煞费苦心。在众多俊男靓女,流行歌舞中,一个由六种戏曲串联起来的节目却一骑绝尘。他,裘继戎不着戏服,不画油彩,一人串起六种戏曲。
今年正值京剧裘派艺术创始人裘盛戎诞辰100周年纪念,“裘韵流芳 戎耀百年——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先生诞辰100周年”全国巡演活动日前在京拉开帷幕,首站北京站的演出自8月14日至16日连演三晚,让戏迷过足了瘾。
作者:李华裔随着媒介融合愈演愈烈,戏曲艺术在内容生产、演出业态、传播途径方式等方面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在传播载体与媒介物的变换中,经历着一次又一次“重塑”。媒介融合的趋势及前景为戏曲艺术打开了一扇天窗,连接起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
笔者这个60后首次知道方荣翔,还是七十年代“批林批孔”期间,爷爷领着我看京剧样板戏《奇袭白虎团》电影,印象最深的当然是英俊的男一号“严伟才”,但爷爷却首先给我讲起了戏里的配角方团长,他的戏份很有限,但其有段唱却非常出彩: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
天津戏迷呗哏儿,不光爱叫好,还长于接下茬儿,与台上的演员互动。2001年裘芸在嫩江路上的小梨园茶楼演出,她唱《探阴山》出来就是碰头好,唱到“叫王朝”时,台下连7、80岁老爷子一起,齐声喊“有”,接着唱“和马汉”又一起“啊”,令裘芸鼓足劲头,唱完直冲大爷们作揖,裘芸兴奋地说:太过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