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购物使得各种商品和服务触手可得,也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然而在这些商品和服务背后,消费欺诈、虚假好评、滥用格式条款等陷阱也层出不穷。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通过梳理网购领域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避免“乱花迷眼”,掉入陷阱中。
本报讯 (记者陶稳)10元下单防水补漏维修,结账时竟被收取7300元;电话里说的50元上门开锁,最终花费近千元……春节前后,高价维修现象频频出现。原以为寻常的修修补补,为何价格高到离谱?消费者如何才能避免“踩坑”?
从5月20日开始,部分电商平台宣布今年“618”年中消费大促正式拉开帷幕。相比往年传统玩法,今年各大电商平台做出的最重大调整可能就是取消官方预售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现货售卖模式。除了取消预售,“低价”“简单”“直接”等关键词也是电商们在今年“618”大促主打的核心。
10元下单防水补漏维修,结账时竟被收取7300元;普通传感器网上才卖十几块钱,但上门后,啄木鸟维修的师傅报价316元,这里面包含材料费和人工费,上门费还要另算30元;两个啄木鸟维修的师傅上门来看,一共要维修4个电位,报价1100元;电话里说的50元上门开锁,最终花费近千元……高价
直播购物是很多人喜欢的一种购物方式,也丰富了人们的消费供给,不过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随着直播电商市场规模的增长,直播带货的投诉举报量也逐年上升。前段时间,北京互联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直播购买珠宝玉石的时候,商家没有如实告知瑕疵,构成违约的买卖合同纠纷案。
来源:【人民日报】今年以来,金价总体呈现上行态势,不少消费者选择将手里积攒的黄金变现。办理黄金回购业务时,需要注意什么?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和专家。提前了解清楚相关机构的回购规则“消费者应该结合金价走势、个人投资目标等因素,合理确定黄金变现的时机。
2023年3月15日是第41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今年的主题是“提振消费信心”。在日常生活中,不公平格式条款在消费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困扰着居民的正常消费。霸王条款有哪些?我们该如何应对?送您一份“避坑”指南,快快收藏起来吧!
随着经济生活的丰富,消费者权益保护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宣布2024年的消费维权年主题为“激发消费活力”,在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我们一同回顾过去一年中那些在消费者权益领域中引发广泛关注的热门事件,并教你如何避免“踩坑”。
消费陷阱无处不在消费者该如何分辨?又该怎样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小编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几个问题一起来看看Q在电商平台买东西,下单后,商家以“在备货”等理由拖延发货,问多了还直接取消订单退款,该怎么办?
随着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狂欢节的到来,各大电商平台陆续推出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消费者在享受“买买买”乐趣的同时,也需要警惕消费陷阱。近期,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全国多地消协纷纷发出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注意,避免“踩雷”“踩坑”。
中国网1月21日讯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消息,腊月步入尾声,新春已然临近。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中国消费者协会祝全国广大消费者新春快乐,在新的一年,幸福美满、平安顺遂。同时,也借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春节期间消费不踩坑,留意以下六点。
央广网杭州4月28日消息(记者 李晓晓 见习记者 项楠)“五一”假期将至,为了让消费者获得更加放心舒心的消费体验,近日,浙江省消保委发出“五一”假期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牢记“出行规划要充分、低价旅游要警惕、食品安全要牢记、预付充值要理性、购物消费要留心”消费“五要”,以免踩坑
来源:【紫金山新闻】随着双十一的到来,各大电商平台陆续推出形式多样的优惠活动,消费者“买买买”同时,也需要警惕消费陷阱,避免踩雷踩坑。10月25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2024年双十一消费提示,结合既往投诉案例,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思考,适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