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是否会引发ADE的问题始终受到各方关注,日本学者最新发布了一项相关研究。5月25日,《细胞》杂志报道了一篇来自大阪大学尚志荒濑的一篇论文,“An infectivity-enhancing site on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targeted by antibodies”,论文阐述了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可能出现抗体增强,存在潜在的ADE效应。
就在最近国内多地出现散发疫情、需要大家尽快接种疫苗建立免疫屏障之际,某些唱衰新冠疫苗的自媒体开始造谣,声称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和钟南山院士的表态有差异:高福呼吁大家不必着急打疫苗,而钟南山表示新冠疫苗安全有效,应加快接种。
12月14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的《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提到,现阶段,可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2021年6月18日,《细胞》杂志发表了杜克大学的一篇研究论文《In vitro and in vivo functions of SARS-CoV-2 infection-enhancing and neutralizing antibodies》,该研究表明感染增强型抗体在体外可以促进新冠病毒感染,而在体内并不会引起ADE效应。
在不知不觉间,新冠病毒已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将近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内,人们一直在与新冠病毒“斗智斗勇”。虽然医护人员研究出了很多预防新冠的方法,但是新冠病毒非常“狡猾”,它会随着人们的“武器”而改变,所以,新冠病毒变异出了不同的毒株。
通俗来讲就是打了疫苗之后,会在体内产生抗体,在今后遇到同类却发生了变异的病毒之后,身体中的抗体会起作用,但抗体发挥的作用非但不能中和病毒,反而会帮助病毒对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加重病情,也就是说产生的抗体反而增强了病毒的感染力,而抗体浓度越高,ADE效应越越强。
7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接种新冠疫苗之后得了白血病和糖尿病”的传闻,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进行辟谣。
国际公认的权威个屁啊,搞心血管研究方面可能是权威,也有头衔是“流行病学家”,但主观直接否认了美国4%的死亡病例发生于50岁以下的客观事实,声称“50岁以下基本没有健康风险”,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本身专业性的不足,或本身非蠢既坏的客观事实。
人体一旦发生ADE效应,其将会对个人健康造成巨大伤害,因为在病毒触发ADE效应的情况下,免疫系统释放了一种无效的抗体,这会骗过免疫系统,导致它无法产生真正有用的抗体,相比于正常的免疫反应,ADE效应会让病毒肆无忌惮地在人体内复制。
针对近期网上有传言说,有人在接种新冠疫苗之后得了白血病和糖尿病,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明确表示,临床监测和统计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发生前后的四年中,糖尿病和白血病的就诊人数和住院次数基本一致,因此,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的发生,也不会影响人体遗传发育、导致肿瘤转移扩散、引起抗体依赖性增强现象,这些都是网络上不负责任的错误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