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业科技报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启动实施“大豆花生控毒固氮耦合绿色高效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任务,旨在聚焦大豆花生油料产能提升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大豆花生控毒固氮、提质增产、绿色低碳发展新途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江斌伟)10月11日至14日,“2024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十六届青年学术论坛”在新疆农业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种康,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101个科研院所、高校的500余位代表参会。
春耕农忙时节,一些商家在广大农村,推销一种宣称可以通过量子技术给农作物种子赋能的高科技产品。商家宣称,用了他们的机器,农田里就能实现增产增收,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款量子技术的农业科技产品呢?种庄稼动用“量子科技”抗病抗灾还增产种子赋能是真技术还是伪科学?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环境智能型育种新策略,使用自主研发的基因编辑技术为作物安装“温度感应器”,培育的作物新种质在正常农业生产条件下大幅增产,在高温逆境下保持稳产。
“地里的作物长得都正常吧?”“1号地块儿的土壤盐碱度数据再发我看看。”……过年这几天,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不时要和海南、新疆等地的基层农技人员通电话,问问农作物生长状况。想到一些关键问题,他便打开电脑查阅资料数据。
“一样的小麦种子,分别种在盐碱地和水肥地上,长出来的粮食哪个更好吃?”育种科研人员郑琪提出这样的假设。3月15日在位于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王堂南村的龙虎山光伏蔬菜基地拍摄的豆角。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王堂南村曾有不少沙质盐碱撂荒地。
“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油料所)与公司的联合探索,2024年,我们在无棣县的盐碱地上成功种植了观食两用紫花芝麻,种植面积约800亩。这是该芝麻品种在我国首次实现盐碱地上的规模化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