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游击队员缠着张国华讲打仗的故事,张国华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一些游击战例,他对战士们说:“战场,是敌我双方作战的特定空间,也是军事指挥员施展韬略的舞台。只有把敌人引到有利于我方的地形上打,指挥艺术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才能在有限的战争舞台上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的硝烟逐渐散去,解放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东北大地,一片欢腾,百万雄师挥师南下,将胜利的旗帜插向更广阔的疆土,就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中,一支国民党军队的番号却悄然从战场上消失,他们的去向,成为了一团迷雾,也成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插曲,这支部队,便是由国民党将领刘玉章率领的第52军,他们的故事,还要从战火纷飞的锦州城下说起。
一天天过去,随着部队伤亡不断增加,曾经气势如虎的杨森也逐渐泄了气。“讨贼军”派一个旅抄至侧背,隔河进行炮击,杨部立刻军心动摇乃至大溃。溃退时,又再次出现了夔府兵败时找不到主帅的情况,上上下下乱得不可收拾,部队一退两百余里,到资阳才得以组织防线。
提到抗美援朝,想必大家想到的都是呼啸的寒风与猛烈的炮火,而当时我军为了挫败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实现反攻,可谓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即便是我们打赢了第2次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最后仍旧是让美国王牌部队陆战一师得以逃窜。
就在近日,乌军方明确指示士兵在对外交流中避免使用“撤退”一词,甚至鼓励使用诸如“前进”“胜利”等词汇以维护士气,但这道指令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前线士兵对这种“命令式乐观”表现出反感,甚至引发了军营内部的嘲讽和冷嘲热讽。
俄乌开战两年多,尽管在美西方国家的鼎力支持下,乌军苦撑到现在还没正式战败,但是期间总统泽连斯基屡屡作出错误决定,特别是下令偷袭俄库尔斯克地区,并从前线大量抽调部队的错误决策,导致乌克兰部队军心士气低下,甚至发生逃跑和哗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