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篇文章讲到,诗句或对联如果遵循了平仄交替和平仄相对等一些基本规律,吟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否则要么拗口难念,要么索然无味。那么具体有哪些规律呢,一起来看下吧。一、什么是平仄?平仄就是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平就是平声,指某个声调不升不降。
许多热爱古典诗词的朋友经常被平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该如何区分文字的平仄,今天悦读君就来说说这个平仄的问题。一、什么是平仄简单点来讲,平仄就是指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就是平直,“仄”就是曲折。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四声,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普通话里的四声吗?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的声调。四声的命名始于齐梁时期沈约、周颙的《四声论》,起初《四声论》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运用,直到唐代陆法言编排《切韵》时,才确定了平、上、去、入的编排顺序。
平仄,即平声和仄声,在古音中有“平、上、去、入”四声,“平”是平声,仄是“上、去、入”,而到了如今的普通话,由于没有了入声字,按照普通话的声调,“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2、在各句开头加上与首两字平仄相反的字,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 仄平平仄,仄仄 + 平
对联和造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联需要讲究平仄、对仗。要创作出一幅工整的对联,其实并不复杂,首先做到这三点就OK了:一是平仄相对;二是词性适应;三是对法合理。现在,我们就先解决“如何快速掌握平仄并确保正确使用”问题。一、怎样快速掌握“平仄”“平仄”是什么?
如最后一个字是仄声时,最后三个字就是“平仄仄”或“平平仄”当是“平仄仄”时,你在平的前面再加上一个平,就变成“平平仄仄”,然后你再在平前加上两个“仄仄”,就变成了“仄仄平平仄仄”了,还剩一个字,那就是“平”了,所以就成了“平仄仄平平仄仄”的句式,既符合“平起仄收”的要求,又不犯“孤平”孤仄“之忌,是一个毫无瑕疵的平仄格式。
对联的要求比格律诗的要求都严格,格律诗的首尾联还可以不对仗。对联的上联最后一字必须要仄声,下联韵脚必须是平声。有人连这最简单的要求都不明白,还敢题联。难道是对联的规则都改了?还是不管怎么写都可以称得上是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