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婚之前,刘然就对她说:“我妈身体不好,瘫痪在床,可能你以后要多费心了,别嫌弃啊!从那天起,只有21岁的她将家务活全部揽了下来,早上6点起床,准备一日三餐、收拾房间、伺候婆婆,喂水、喂饭、梳头、洗脸、洗脚、倒便盆、擦洗身子,将婆婆的饮食起居照顾得事无巨细、从不厌烦,这一坚持就是
《省城女孩成了乡村好儿媳》近日家乡小官庄镇开展“孝老爱亲”好人评选,祖全村委会主任徐虎生也是我哥给我打来电话,说什么要让我协助整理村里好人王立芹、陈玉萍的事迹,写家乡人、说家乡事我当然乐意。家乡是我热恋的故土,我曾写过“信义老兵”李锦华、“最美医生”彭学广和“傻妹妹有个好嫂子”大凤的事迹,作为家乡这片热土涌现的好人,他们虽然没有英雄般的壮举,但平凡的家庭琐事中仍然充满着感动。
在邯郸县代召乡大乐堡村,有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女子,一提起她,乡里乡亲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夸赞一句“她是个好人,是个好儿媳!”她就是68岁的翟运芹。翟运芹同丈夫杨高梅结婚以后,一直和公公婆婆在一起住。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毛延锋)丈夫在外工作、公公瘫痪在床,婆婆多病缠身,百岁老奶奶又卧床不起……面对一系列的打击,行唐县常香村的80后好儿媳张敏数年如一日,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靠着加工面条的微薄收入,悉心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拉扯两个儿子上学念书,让丈夫安心在外上班,撑起了困难家庭一片
“真是我家的好儿媳妇,我觉得我的晚年挺幸福的。”杨晓清的公公这样对记者说。对于很多80后来讲,体会到了物质逐渐丰裕的时代所带来的利惠,也有一些人被贴上了其他的标签;但是对于同样作为80后的杨晓清来说,一个人挑起了家里的重担,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已逾十年。
中国江西网鄱阳讯 通讯员施社淦报道:有一位49岁死了丈夫的农家妇女,为了亲手照顾年迈的婆婆,既不改嫁也没有招夫,而是用无数个平凡的生活细节演绎着她的人生故事。她,就是田畈街镇新畈村二甲组农民王桃花。她的故事虽然平平淡淡,却能够滋润人的肺腑、渗透人的魂魄、震憾人的心灵。
梁晨是敬业于会宁工商战线的一名小兵,同事习惯地叫他梁科长,她对事业的热爱源于她的父亲梁启明先生的言传身教,梁老先生是一位遗腹子,从来没有享受过父爱,来到这个世上没有见过父亲的面,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成人,他对母亲的孝道路人皆知,邻里乡间有口皆碑的大孝子,母亲的晚年眼睛失明,耳朵失聪,卧床七年,他喂吃喂喝,换尿布,挖大便,这给儿女们最生动的一堂教育课,小梁晨耳濡目染,心灵深处播下了善良孝敬的种子。
纪现菊和丈夫纪现菊在做家务“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种美德的传承下,涌现出了这样一位十几年如一日,不辞劳苦,赡养老人,竭力尽心的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以真情和无私的付出,赢得了本村及左邻右居村民的良好口碑,她就是莒南经济开发区淮海西路永兴居的一名普
家住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郑桥村的刘朝周一家有18口人,父母和蔼可亲,妯娌亲如姐妹,兄弟相亲相敬,孩子乖巧懂事。这个大家庭虽不很富裕但却是左邻右舍都羡慕的幸福家庭。“俺这一大家子能和和睦睦的都是因为俺的大儿媳高红沙带了个好头。”婆婆张银爱骄傲地说。
生活中,陈文珍除了对自己的公公黄国财照顾有加外,对自己的父亲也是悉心照料丈夫去世,妻子承担起整个家庭重任。然而妻子不忘孝心,改嫁后又将公公带在身边,这一带就是19年,在这19年时间里,儿媳不仅细心照顾,而且还与现任丈夫建起一个为人称道的“模范家庭”。
郭连凤,女,汉族,1970年3月出生,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西柴厂普通农民。郭连凤面对打击,痛彻心灵,经常以泪洗面,但面对一夜之间突生白发的公婆、尚未成年的小姑和出生才70天的儿子,她逐渐坚强起来,忍着丧夫之痛精心操持着整个家。
来源:武强融媒体中心“她用行动给我们树立了孝老爱亲的榜样。”“能这样对待曾经的公婆,真是让人感动,了不起!”“她是我们村的好儿媳。”……她是谁?做了什么事赢的大家的夸奖?近日,笔者带着疑问来到武强县豆村乡黄屯村见到了这位让村民拍手称赞的“她”——贤伟荣。
“真没有什么可说的,都是当儿女的应该做的。”面对别人的赞美和表扬,耿春娥总有些不好意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却因为无怨无悔地服侍瘫痪在床的公婆,以孝心感染了他人,以实际行动感动了全村老少,感动了整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