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河北省文物考古队在平山县三汲乡西林山脚下,考古发现了古中山国王陵王厝墓、桓公墓等,出土了近3000余字的篆文器物,还有铜版“兆域图”等19000余件珍贵文物,自此,埋藏了两千多年的神秘中山国面纱被揭开。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随着如今的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西方世界攻讦和诋毁中国的恶毒言论也甚嚣尘上。然而,对于此种论调,美国有些专家指出: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中国的崛起,而是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民族血统三缄其口。
中山国——这个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又充满了神秘气息的的王国,它究竟从何处来?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他的《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的文化》一文中这样写道:“中山不同于中原诸侯,它不属于华夏,而是北方少数民族白狄的国家,春秋时原称鲜虞。”
中新社石家庄2月18日电 题:神秘中山国寻“龙”:英勇善战与文质彬彬融合作者 牛琳 赵丹媚 俱凝搏随着中国农历甲辰龙年到来,文物里的“中国龙”引发民众浓厚兴趣。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河北博物院,探访“战国第八雄”中山国遗址出土的龙元素文物,感受燕赵大地上的“慷慨悲歌”。
笔者闲来无事,不时翻翻书,上上网,看看景,把箧中所积关于“代”的文献记载、故事、访古笔记等等,梳理整束下来,按时间排序,并略作评点,成一文,拟名《关于“代国”“代王”十八条目》,简称《考“代”18条》。
#走进博物馆#东周时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南部、石家庄地区、邢台地区北部及衡水地区西部,曾经有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叫“中山”国。中山国在鼎盛时期,号称“九千乘之国”,国力仅次于秦、楚、齐、燕、赵、魏、韩,有“战国第八雄”之称。
一提“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我脑海里就会呈现出一位仗剑独行的侠客,头仰长天,悲愤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源出韩愈《送董邵南序》开篇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其中的“感慨”二字,后人改为“慷慨”。
阅读提示亿万年的地理变化,在太行山东麓形成了一连串山前冲积平原。这里土壤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润,适合人类聚居生息,成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许多有着千年历史的河北古县、古城,犹如一串明珠,闪耀在太行山东麓这条文明长廊上。
中新社记者 牛琳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神秘方式,漂流瓶成为航海时代人类跨文化交流的象征符号。投入大海的漂流瓶不知将漂向何方,被何人捡到,充满着未知、期待和浪漫。今年爆红网络的中山国文物守丘刻石,被网友称为来自2300多年前的“漂流瓶”。刻在它上面的短短19字藏着哪些秘密?
有易氏/白狄、鲜虞/中山国世居易水。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经在有易部落中活动,因为他行淫享乐被杀。其子上甲微杀死了有易之君绵臣。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区域,后改名鲜虞。春秋时被称为白狄,易水仍为其本部,部分已迁雍州,同赤狄、长狄一样与诸夏各国进行过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