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雷应川身中五弹,七处负伤,却仍跪地战斗。不久,战友们发现他不见了,而在他失踪的位置,有一条长达15米的血路!2月26日,在攻打班占西侧无名高地的战前会议上,雷应川被赋予了最为艰巨的突击任务。此时的雷应川年仅22岁,他担任42军125师375团1连3班班长。
高红春摄锻造新时代的雪域勇士——武警西藏总队昌都支队特战一中队扎根高原履行使命纪实■解放军报记者 代 烽 吴 敏 特约记者 罗 鑫【中队名片】 武警西藏总队昌都支队特战一中队前身是“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支队第一团二营五连”。
今天是汶川地震14周年,当年的那场特大灾难中,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通道:他们用双手扒开废墟中的乱石,用双肩扛起担架上一个个虚弱的生命,用双腿踏过一条条崎岖险阻的道路,当他们从死神手中救出一个个幸存者时,最温暖坚实的怀抱成了重生的摇篮。
雷应川,湖南江永县人,出身在瑶家山寨一个农民家庭。1977年春,雷应川参军入伍,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他由42军125师375团八连调到一连任三班长。雷应川在战斗中舍生忘死、献出生命,这不是偶然的。
高红春摄锻造新时代的雪域勇士——武警西藏总队昌都支队特战一中队扎根高原履行使命纪实■解放军报记者 代 烽 吴 敏 特约记者 罗 鑫【中队名片】武警西藏总队昌都支队特战一中队前身是“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支队第一团二营五连”。
为了大家进一步了解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特别是我参加的这次战斗的情况,参考战友写的回忆文章,特别补充如下:在第一篇文章中说了,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我们抽调的战友19日傍晚才到达边境,又由于前线战况特别激烈,情况复杂,一时无法马上补充到前线连队中,我们又在边境一个武德的农场场部待命了5天。
高红春摄锻造新时代的雪域勇士——武警西藏总队昌都支队特战一中队扎根高原履行使命纪实■解放军报记者 代 烽 吴 敏 特约记者 罗 鑫【中队名片】 武警西藏总队昌都支队特战一中队前身是“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支队第一团二营五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