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常听村里老人感慨,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只找苦命人,命运就像一把刀,刀刀落在穷人家。可儿子因为患病,不会喝水,不会吃饭,母爱的天性让她不忍放弃儿子的性命,便选择以嘴喂食的方式,帮助儿子活下去,21年以来,一日三餐,顿顿不落。
过大的生存压力和过于艰苦的生活,会磨灭人本身具备的细腻和敏锐,让人变得迟钝和麻木。这种系统性的压迫和制度性的伤害,让所有生活在其中的人都难以幸免。作者︱张弘妈妈和爸爸生前的合影。大年三十晚上(2023年1月21日),我和儿子,弟弟,小妹,大妹及她的儿女在老家云梦县城的住地看春晚。
之后舅舅精神方面没再出过什么大的问题,但他的天性为人是改不了的,记得有一次母亲带我去外婆家,晚上要坐车回县城,临走前舅舅托母亲带2000块钱回县城帮他家办什么事情,在送我们去汽车站的路上一再叮嘱路上要小心,别被人偷了,我们上车时临近发车乘客基本都坐满了,我们让舅舅先回去,他走前又踏在车门口的脚踏板上,探头进车对母亲大声说:“芳芳,记得把钱看好了啊”。
娘俩自1981年开始便相依为命、自力更生,靠着仅有的二亩承包地,种水稻、种红薯、芋头、白菜,养活自己,家里的土胚房是1974年盖的,如今外墙早已裂痕斑斑,感觉风一吹就会坍塌,而就在这个古董般土胚房的堂屋里摆着这个家仅有的几件家具,一张木头方桌、一个方几和一长一短两条板凳,这是他们一生的积攒,也是他们一生的写照。
1997年,山东临沂一所中学的办公室里,一个穿着朴素的中年妇女正低声下气地给坐在她对面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道歉,中年妇女旁边站着一个十四五岁,满脸桀骜不逊的少年。中年妇女名叫王秀云,少年是她的大儿子刘桦楠。从上初中开始,王秀云就隔三差五被老师请到学校收拾刘桦楠的烂摊子。
“我很开心我没有成为这个社会的包袱。”这是刘秀祥在一次演讲中的表达。人穷志不穷用来形容刘秀祥一点都不为过,从四处带着母亲流浪再到靠着坚强的意志考入大学,刘秀祥的人生写满了励志。那么,十四年前那个背着母亲上学的孩子,现在又在做着什么?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