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一名学员在画室里绘制唐卡。当日,记者走进四川省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传习中心。园内设有唐卡、藏香、雕刻、刺绣等多个传习所,旨在把传习学员培育成专业人才、把技艺人才培育成非遗工匠,让更多的年轻人去成就“创业”梦想。
■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引人驻足。 记者 陈立新 摄 ■论坛现场。 作为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文博会非遗展区的重头戏,1日上午,“交织·新可能——两岸非遗传承与创新交流论坛”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青年非遗手艺人制作“变形金刚”皮影、捏“冰墩墩”面人的视频灵动传神,在社交平台火热传播;从校园到博物馆,新老匠人开设的各类非遗体验课寓教于乐,广纳天下“学徒”……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热潮下,如何挖掘培养各领域人才、开展跨界合作等话题,引发关注。
□汪亭宇(陕西师范大学)今年国庆节假期,各地举办的非遗市集、非遗展览、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打卡。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10月17日 《中国青年报》)“最近俩月已经有3个朋友跑去福建簪花了。
深圳新闻网2024年5月13日讯(记者 童小晋)苏绣是江南文化的瑰宝,与湘绣、粤绣、蜀绣并列为四大名绣,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将于5月23日至27日在深圳举办。
王 珏用服装设计展示非遗苏绣、堆锦、绒花等传统手工技艺之美。时装设计师兰玉与其作为苏绣传人的母亲兰堂花共同完成的苏绣作品,以及多套融入非遗工艺的服饰,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兰玉希望,传承母亲的传统技术与手艺,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非遗的现代表达。
来源:经济日报青年非遗手艺人制作“变形金刚”皮影、捏“冰墩墩”面人的视频,因为作品灵动传神,在社交平台火热传播;从校园到博物馆,新老匠人开设的各类非遗体验课寓教于乐,广纳天下“学徒”……非遗保护与传承能够红红火火,关键在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 记者 蒋肖斌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晚,当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从巴拉圭共和国首都亚松森传回国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刘钟萍得到的是两个好消息。2024年11月,山东聊城青年夜校,由年轻人学习制作的一份豆角烧茄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陈国桃第一次带着苗绣作品到欧洲多国参加巡展。“那是一个冬天,我发现当地人喜欢穿风衣,哪怕是老太太也会踩着高跟鞋露着脚踝,非常时尚。当时我带去的苗绣是传统的红色、黄色、粉色等艳丽色彩,那边的艺术家告诉我,可以再有一些颜色比较稳的作品,适合搭配日常穿着。
来源:经济日报今年春节假期,于年味中寻非遗、赏非遗、感知非遗魅力,成为文化消费新时尚。非遗“火起来”,离不开非遗传承人以及从业者的坚守、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不只是非遗传承人坚守的一门传统手艺,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广受年轻一代追捧的时尚元素。簪花譬如,泉州簪花本是蟳埔渔女代代相传的悠久习俗,寓意是“再辛苦,只要头上有花,日子就会美好”,是当地人热爱生活、勤劳勇敢的生动写照。
□郭鲁钰(伊犁师范大学)安徽宣城,95后小伙徐展鹏一家三代做非遗木梳,这些年,行业渐渐萧条,妈妈勉强支撑着家里的工厂。4年前,他放弃德国深造计划,回家帮妈妈,从制梳技艺学起,和团队设计出一款“柿柿如意”按摩梳,半年多卖出5万多把,工厂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