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以及其他几个频道和网络平台多部内容涉及文革的电视剧热播,网络上又泛起一种观点,称这是伤痕文学复苏的迹象,并危言耸听地说,要警惕这种现象出现,如果任由伤痕文学卷土重来,势必会伤害我们的下一代;甚至有人把它上升到了政治投机的高度。
近两年网上时常有人把某些敏感人物的一些作品斥之为“伤痕文学”,写得人多了,评得人多了,赞同的人多了,几乎出现了带节奏、一面倒的状况,似乎只要与歌颂有段距离的,抨击批评意味稍许浓一些的便是伤痕文学,以至于“伤痕文学”成了一个框,只要看不顺眼的就往里装。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20年前,由今晚报社主编、冯骥才作序的《六百岁的天津》出版,为这座城市献上一份厚礼。当天,著名歌唱家李瑛,天津市教委艺术处处长、艺术史学家刘恒岳,天津市文史馆原馆长马竞,学者、诗人刘学仁,作家、文学评论家黄桂元,资深媒体人、作家樊国安,剧作家步俊有,《天生我才:冯骥才传》作者、资深媒体人、作家杜仲华,天津日报副刊主编、作家罗文华,社会活动价贾建茂,资深媒体人马明,画家康乐,内山书店天津店副总经理刘妍,中国新闻社记者孙玲玲,“艺趣时代”博主刘俊苍等参加活动。
2024年12月,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正式成为全球节日,春节申遗推荐者冯骥才编著了春节相关书《过年书》,收录自己的《过年》《花脸》《春节八事》等五十余篇关于春节的文章和采访,并配以三十余张彩图,从春节回忆,到春节习俗,对春节相关年华等民俗的抢救,到对春节的展望,是春节申遗成功后关于春节的全面阐述的读物,也是一部了解春节的入门读物,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春节的绝佳读本。
包含中国人那么多精神、心理、追求、性情、偏爱,因而春节最能讲好中国故事。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2020年新冠疫情到来之际,作家方方的日记,引爆了整个朋友圈,各个阶层人士对于方方的日记叙事,无疑是抱以批评的态度,这一点我也赞同,今天在网上搜索了大量有关“伤痕文学”的文章著作,方方日记总是绕不开的话题,其实于我而言,我是不认同把方方日记等同于伤痕文学的,在我心目中,伤痕文学独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作家反思揭露“文革”的作品,其中代表人物,有刘心武,卢新华,冯骥才等,而方方之流,在疫情形势无比严峻的时刻,在无数国人为了抗击疫情,劳心尽力的时刻,以一些夸大而不现实的语言,给这场国人沉痛的记忆强行抹上更加黑暗的符号,其中意味,确实应该坚决抵制。
评奖时省作协评委分两派斗争激烈,最后正好叶剑英发表了国庆讲话,要对大跃进文革重新评估定调才平息了这场激烈争论,《万猪场的兴衰》被评为湖南省首届青年文学竞赛一等奖,在全省引起轰动,发起了一场全省范围内的新文学思潮,称之为伤痕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