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创新自信的历史诠释——回顾20世纪中国科学重大创新成果”主题对谈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田刚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作为对谈嘉宾,就20世纪中国科学史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展开了深入探讨。
上个月,菲尔茨奖得主丘成桐在一场讲座上称,中国现今数学水平,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如今,另一位科研大拿北大教授、与施一公齐名的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也公开表示,中国今天的生命科学可能相当于日本的1980年代。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文/海风本文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摘编现在中国学术圈很多人就怕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说话,往往他一说话,学术圈就得“地震”。学术圈的人与饶毅过招,首先得看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干净,研究有没有造假,不然被饶教授抓住小辫子,那就不好玩了。
在 2007 年,有个叫饶毅的家伙,那在美国科研界可是相当吃得开,简直就是众人眼里的“大红人”。那小日子,过得要多舒坦有多舒坦,绿卡拿着,优渥待遇享受着,科研成果还一个接一个往外冒,在神经科学领域那可是一下子就冒了尖儿,就像他发现神经元迁移分子机制这事儿,当时在学术界可掀起了不小的动静。
12月21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发文称,祝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获得“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深化改革后,唯一的消化方面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也是首医全系统第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当初为了出国深造,学习更多国外的先进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饶毅在很多人的不解中前往了美国,虽然他不知道未知的道路上会面临多少困难,但是饶毅并不害怕,因为他想的是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能力,将来重新回到自己的祖国,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7年,一位拥有美国国籍的科学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放弃了在美国优渥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这位科学家,就是饶毅,他的归来,在当时的中国科学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才流失、学术环境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北京时间 2021年 10 月 4日下午 5 点 30 分,2021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两位美国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因为发现了温度和触觉感受器,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京教育系统第一家以医学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于2023年11月进入实体化运行,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和20余家学校附属医院,既有医学源头创新,又开展医学成果转化;既倡导有组织有目标的医学研究,又充分鼓励自主探索研究。
前言饶毅是我国一位才华横溢的生物学家。21世纪初,他主动放弃美国高薪,全职归国搞科研,一度成了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科学家,却于一次重要院士评选中,与时任清华副校长的施一公一道遗憾落选!一怒之下,他公开宣称,以后永不再参加院士评选!是什么让其做出如此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