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微型人体细胞机器人”,名为“Anthrobots”。这种“机器人”无需进行基因改造,就可以实现自我组装、移动,并且将其添加到受伤的神经元中时,它们还可以帮助神经元进行自我修复。
据外媒报道,日本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款拥有类似大脑神经元的机器人,目的是教它学会“像人类一样思考”。比如,当人工神经元受到电波刺激时,机器接收到信号后会不断地纠偏、躲开障碍物,以此往复,最终成功穿过简制的迷宫。
据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2月28日报道,人工智能是当下的科技流行词,但它可能很快就会与另一个全新计算领域——类器官智能(OI),亦称生物计算机——共享头条位置。报道称,简单来说,计算机就要没空间了——至少大多数人所认识的计算机是这样。
人类的大脑只有三磅重却是已知世界中最复杂的物质当前,在新一代生命体与非生命体融合交互的浪潮下如何通过干细胞技术体外培养的“大脑”实现“意念控制”“片上脑-机接口”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片上脑-机接口,是利用体外培养“大脑”(如脑类器官)与电极芯片耦合形成的片上脑,通过编解码
2024年,生物医药行业不乏突破。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走向商业化;GLP-1减肥药国内上市,将公众的目光前所未有地吸引到减重疗法上;三项诺贝尔奖都颁给AI(人工智能),引发对AI的期待和担忧……2025年,生物医药行业仍未走出“资本寒冬”,但许多人抱持乐观态度。
中新网广州9月24日电 (记者 蔡敏婕)穿上设备,启动开关,蹬脚走路。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的病房里,一名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患者穿戴上设备,膝盖、大腿、腰部等多个部位与机器人连接,看着屏幕上的动画,通过脑部思考,驱动肢体做出相应的动作。
机器之心报道机器之心编辑部如果再连接 Optimus 机器人的手臂或腿,或许科幻电影变为现实即将到来。马斯克,真的在做一件改变他人「人生」的事。现在,Neuralink 第二名试验患者已经能打游戏,用 CAD 画图了。
穿上设备,启动开关,蹬脚走路。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中山三院”)脊柱外科的病房里,一名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患者迈出了向前行走的步伐。这套设备是中山三院研发的脑控外骨骼机器人,当患者穿戴上设备,看着屏幕上的动画,通过思考“如何走路”,便能驱动肢体做出相应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