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黄土高原的双水村,说起孙玉厚家,村里人都会竖起大拇指,那个家庭不简单:除了大女儿孙兰英,大儿子孙少平成为发家致富的能手,二儿子孙少平到煤矿当了工人,小女儿孙兰香考进重点大学嫁给省委副书记的儿子。
文|一凡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人吐槽,说隔代养育,矛盾重重;说老人带娃,活着就好。有的年轻父母还一边让老人帮自己带娃,一边不满老人养育孩子的方法......还有很多年轻父母认为隔代养育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家里的老人教育方法陈旧,与年轻父母有着不可逾越的代沟。
刚打开手机突然发现群内有80多条微信未读消息,原来不知谁又把我拉进了隔代育儿群,打开一看,大家都在讨论“爷爷奶奶应该如何教育孙子”的问题。这个问题之前也曾经有人询问过,我认为不断有人提出这样的话题,说明隔代的爷爷奶奶们也都很重视对孙辈的教育。
村里人说,刘奶奶虽然年事已高,但身子骨硬朗,总说:“想活到百十岁,要帮孙子看孩子。”据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的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上海市3至12岁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显示,在上海,70%的家庭有祖辈参与到幼儿及儿童的教养过程中。
【来源:爱济南客户端】现实生活中,年轻妈妈们凑一块聊天,相互吐槽公婆带娃的各种“不是儿”,大概是永恒的主旋律。尽管“埋怨”公婆的理由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主要是“老人过于袒护、娇惯、溺爱孩子”。“隔辈亲”真的带不好孩子吗?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严以律己、艰苦奋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着子孙后代。202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党史频道为您盘点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子女的几个小故事,以此来感受他们优良的家风家教,以及他们对国、对家深沉的热爱。
极目新闻记者 孙婷婷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不少年轻家长们吐槽,自己抽不出空只能请长辈帮忙照看孩子,然而常常因教育观念不同发生争执,或是担心爷爷奶奶过于宠溺或疏于管教,对孩子行为习惯“杀伤力”极大。隔代育儿的矛盾怎么解决?怎么才能拥有好的家庭教育?
这些年,农村里打工潮,爸爸妈妈远赴外地打工,不少孩子都是由奶奶一手带大,被当下称为“留守儿童”,专家呼吁“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童年正是性格、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很难弥补,因此,要进行关爱,让其健康快乐成长。
从太行山深处的一个村落,到北京冬奥舞台聚光灯下,44名少年梦想绽放的高光时刻向全世界传递的是:在阳光、富强、开放的中国,在“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迈进小康新时代,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孩子出生于什么家庭,都有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中国少年迎来了追梦圆梦的难得人生际遇。
那时候他们守护着我们的童年,等我们长大后对他们的陪伴却越来越少。不会使用任何电子产品的爷爷奶奶给老家装上WiFi只为能让孩子们多待几天,网友分享的这个故事让许多人破防。今天是重阳节,回想起被爷爷奶奶带大的时光,你是不是也笑着笑着就红了眼眶?
蔡畅,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