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50余头增加到300多头;被发现时仅存3株的百山祖冷杉,已野外回归4000余株;被誉为“地球独子”的普陀鹅耳枥,已培育人工苗数万株……这是3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透露的消
3月3日是第11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其中,大熊猫野外种群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现在的近1900只。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从40年前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现在的6群、37只。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着许多独特的生态环境,其中新疆的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是一处充满神秘与生机的地方。近日,在这片保护区内,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景象:五峰国家一级濒危物种——野骆驼悠然地现身于此。
中新网神农架6月29日电(董晓斌 龚俊)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政府2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第四次金丝猴全面调查成果。调查显示,神农架地区现分布有金丝猴11个种群、数量1618只,栖息地面积401平方公里,种群和数量均在稳步增加。神农架林区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金丝猴调查成果。
连日来受连续强降雨影响鄱阳湖和长江水位快速上涨6月26日一只世界濒危物种河麂掉落修河幸好被永修县4名护渔队员发现得到了及时救助↓↓↓当日傍晚,永修县农业农村局渔政执法大队熊宏伟、郝能宙、肖位富、潘西明4名护渔队员在鄱阳湖区渔政执法巡查归来途中,发现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河麂幼崽在修
近日,新疆柯坪县摄影爱好者在当地红沙漠景区,拍摄到世界濒危灭绝动物长耳跳鼠踪迹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长耳跳鼠被称为“沙漠中的米老鼠”,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日,新疆柯坪县摄影爱好者在红沙漠景区拍摄到了世界濒危灭绝动物长耳跳鼠的踪迹。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 陈溯)记者22日从中国国家林草局获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当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新疆克拉玛依12月11日电 (闵勇)连日来,新疆克拉玛依市的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0℃左右。一群栖息于此的白头硬尾鸭带着在当地繁殖的近7个月大的幼鸭陆续南迁越冬。在克拉玛依市一处水域中,两只雌性白头硬尾鸭在水中嬉戏打闹。
2月14日“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又现身宁德霞浦县福宁湾据悉,这是继2023年2月4日福宁湾首次发现一对青头潜鸭后今年再次发现其踪影现场,青头潜鸭时而畅游,时而潜入水中,时而张嘴、扇翅膀,时而与众多水鸟互动,场面和谐温馨。
4月26日,青海省林草局发布消息,青海省首次拍摄到青头潜鸭的影像资料,填补了该鸟种在青海影像记录的空白。青头潜鸭据悉,2023年以来,海东市林草局联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开展了区域物种多样性调查监测工作。
中新网丽水8月26日电(奚金燕 蓝伊旎 寿忆梦)8月26日10时48分,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的浙能滩坑水电站内,第100只瓯江鼋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内破壳而出、平安降生,标志着通过人工助孵技术繁育的瓯江鼋形成种群规模,这是瓯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事业的重要成果。
濒危等级比大熊猫还高!北京发现世界极危物种低斑蜻今年5月初,北京市海淀区水务局水生态健康监测团队在上庄水库沿岸执行水生昆虫调查时,首次发现类低斑蜻昆虫。近日,经过北京林业大学相关专家复审鉴定后,最终确定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6年ver3.
“来了!来了!”哒哒哒哒哒……摄影爱好者们的快门声此起彼伏响彻公园。5月以来,一只戴胜鸟“入住”大蜀山森林公园的一个柳树洞,并进入繁育期,成年戴胜鸟不辞劳苦往返巢穴给雏鸟喂食,引来合肥周边的不少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在此捕捉最佳镜头。9日傍晚,记者来到这里,看到了眼前的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