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所长王贻芳4月28日在北京表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布局建设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即大科学装置,在建和运行的大科学装置达57个,已覆盖主要科研领域,部分设施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所有重大的科技变革都来源于基础研究的突破。我国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
央视网消息:每一个“大国重器”的登场,都代表着一次科学突破。目前,我国在各个领域布局了7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些设施也叫作大科学装置。这些大科学装置是如何帮助我们进行科研突破的?在深圳光明生命科学园里,这座造型独特的大楼里面就是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稳步推进,科研成果持续涌现,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3月30日,位于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建设启动。二期工程将在目前已建成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装置基础上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今年以来,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稳步推进。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大科学装置,是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春节过后,我国科研工作者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下面我们就通过遥感卫星数字地球技术一起去我国的几个大科学装置,感受一线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中新网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聚焦并系统解读“中国天眼”、中国散裂中子源、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的10集科学纪录片《打开宇宙之门》,12月30日晚起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10集科学纪录片《打开宇宙之门》即将播出。
人民网北京12月31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出品的系列科学纪录片《打开宇宙之门》近日在CCTV-9播出,带领观众走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略“大国重器”的风采。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24年12月30日,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央视纪录频道与中央新影集团发现纪实传媒联合制作播出的系列科学纪录片《打开宇宙之门》今晚在CCTV-9播出。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引领技术变革而建设的大型复杂科技研究装置,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刚过,以国之重器为依托的科研工作紧锣密鼓展开,预计年内将产出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中微子在宇宙中无处不在,每秒间,就有700亿个中微子从指缝间穿过,然而捕捉它却并非易事。在广东江门大山深处,地下700米,世界单体直径最大的中微子探测器,正在紧锣密鼓安装中。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是国家为研究这个“幽灵粒子”,揭秘宇宙起源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利器,也是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国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进一步部署。
随着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全面竣工,标志着我国“大科学装置”又完成新的一项。正如国际空间站、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大科学装置是指那些需要“大手笔”建设,并能长期稳定运行,来实现重要的前沿性的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
科幻小说“三体”通过智子锁死人类的科技发展,让人类在基础科学,特别是粒子物理领域的研究完全停滞,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世界各国有哪些已经建成的大科学装置是专门用来研究粒子物理领域探索微观物质深层结构及其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