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淮海大地,硝烟弥漫,炮火连天,中国命运的齿轮在隆隆的炮声中飞速转动,而碾庄圩,成为了这场历史洪流中一个无法忽视的漩涡,国共双方数万将士在这里展开殊死搏斗,其中,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中将的结局,至今仍蒙着一层神秘面纱。
1948年秋,辽阔的苏北平原上,金风萧瑟,落叶飘零,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淮海战役即将拉开帷幕,在这场国共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的决战中,一位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死亡,成为了历史迷雾中的一桩悬案,他就是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
#精品长文创作季#图片来自网络如果复盘淮海战役,我们就会发现,在王泽浚的第44军拨给黄百韬指挥的那一刻起,第7兵團被全歼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据在淮海战场逃脱的第25军副军长杨廷宴说,黄百韬在自尽前曾经说过,他在淮海战役期间有三不解,一是他为何要在新安镇等第44军两天?
1948年下半年,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形势发生转变,国民党军被迫从进攻转为防御。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发起被称为“三大战役序幕”的济南战役。粟裕在济南战役即将获得胜利的时候,开始着手准备下一步作战计划。于是给毛主席发去电报,请求展开淮海战役。
南京太平门外的蒋王庙,有明代歧阳王李文忠墓。国共决战的淮海战役伊始,60万解放军对阵80万国军,国军占有兵力和装备上的相对优势,华野首战就成为解放军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斗,“战神”粟裕紧张得7天7夜没睡觉,最终将12万多人的黄百韬兵团歼灭,黄百韬毙命,使处于弱势的解放军一跃变为优势,最终歼灭了50万国军精锐,彻底摧毁了蒋家王朝。
命运的巧合与宿命的叹息淮海战役的硝烟中,黄百韬第七兵团被围碾庄,这位国军名将最终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兵败后,他与副官杨廷宴仓皇出逃,却在尤湖停下脚步。腿部被流弹击中的黄百韬仰天长叹:“自古大将犯地名。”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为何一个地名竟让他如此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