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大量地方志和田野调查中的“换亲”婚姻资料的深入分析发现:换亲婚姻在传统中国的底层社会中是极其普遍的,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又一次大量集中出现,而男女性别比失调、婚姻成本上升和革命主义意识形态从乡村迅速撤出,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北京知青赵秀丽有一个不雅的绰号叫“赵大胆”,她这个绰号是在陕北插队落户时同学们给她起的,大家之所以给她起这个外号,是因为她一个弱女子成功阻止了村里的一场换亲闹剧,同时影响到了三个家庭,挽救了四个人一生的幸福。今天咱就请赵秀丽大姐给大家分享她当年下乡插队的那段知青往事吧。
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农村,“换亲”现象较为普遍,主要是因家庭贫困、子女多、残疾或社会背景导致,这种婚姻形式通常发生在家庭贫困或其他原因难以找到合适的妻子的男方家庭,他们通过与女方家庭进行交换来解决婚姻问题。一、换亲形式:1、两家互换:家中都有男孩和女孩,相互对换婚嫁结婚。
2000年6月,一个年龄在三十岁出头的女子拄着双拐,坐在常州的一条马路边痛哭,似乎有什么伤心之事。两个二十岁的年轻男子路过这里,他们看到这个女子浑身狼狈不堪,明显是遇到了困难,于是问这个女子发生了什么事。
凡事从八十年代走过来的人们,对当时的“换亲”畸形婚姻记忆犹新,现在想起当时的每个村都会有很多家是换来的婚姻,尽管已经进入到了新社会,这种婚姻是应该杜绝的,但由于当时特殊的现实,在农村还是有很多的依靠“换亲”来维持一个新生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