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盛于魏晋,盛行于隋唐。吸收印度建达拉艺术的精髓,融合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佛教思想和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宝贵资料。
本次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的奉先寺保护工程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对奉先寺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以来的第二次大型保护工程,本次保护修缮以奉先寺区域的危岩体加固和渗漏水治理为主,不涉及文物本体的保护修复,但是龙门石窟研究院创新文物保护理念,联合多个院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科研团队,将科研工作贯穿工程整个过程,对奉先寺展开了详细而全面的病害调查评估与石窟寺考古工作。
历时228天,河南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于7月21号完工。这是继上世纪70年代以来,奉先寺时隔50年的又一次大型保护工程。等到脚手架全部拆除后,游客就可以再次目睹卢舍那大佛“真容”。
央广网洛阳8月2日消息(记者 夏莎 赵梦阳)近日,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漏水治理与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竣工,时隔200多天,卢舍那大佛微笑再现。卢舍那大佛作为龙门石窟的主佛像,数字化信息收集有哪些特点?目前数据完成情况如何?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高俊苹。
在2022年龙门石窟奉先寺保护工程中,经过病害调查,首次发现卢舍那大佛右胁侍普贤菩萨有琉璃眼珠,造像表面还有彩绘颜料残留。经过便携式设备的无损检测证实该琉璃眼珠含铅量较高,为典型的人造琉璃。其头部的彩绘颜料为铅白、铁红等。
时隔50年,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再次启动的大型保护工程完成竣工,工程脚手架正在有序拆除。中新网记者近日登上数十米高的脚手架,有幸与通高超过17米的卢舍那大佛等奉先寺大像龛近距离接触,细观它们的千年沧桑与厚重。
1906年夏末,清廷派去日本等国考察立宪的大臣载泽刚刚回国,日本考古学家、古建筑研究奠基人关野贞此时也西渡来到中国。他在河南、陕西一带考察、拍摄古建筑,当他站在龙门石窟前,被其壮观华美震撼,与跟随着他的摄影师拍下百余张照片,记录了龙门石窟百年前的旧影。
“龙门石窟就是一个洼地,那么多遗存、那么多故事,那么多艺术,得以用我们专业的解读、开放协作的心态和创新的举措来告诉社会,才能更好地把精美的文化遗产呈现给全世界,让全世界体会到中华文明灿烂的一面”,史家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