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天安门广场,这片承载着历史厚重的土地,历来是国人心中神圣的象征,从开国大典的庄严宣告,到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天安门广场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也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诗,关于广场上两座标志性建筑去留的讨论,却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1504年(甲子年,明弘治十七年)五月,承天门南面的正阳门内西廊火灾,烧掉武功坊。1565年(乙丑年,明嘉靖四十四年)八月,重建大明门内千步廊。其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称为千步廊,又东、西折而向北廊房各34间,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皆连檐通脊。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此天安门广场成为了新中国的象征,承载着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象征。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很多触发巨变的政治、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与近代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紧密相连,其空间形态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折射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
天安门城楼是中国古代最壮丽的城楼之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北端,面临长安街,对面是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2月22日,我们起早观看了疫情之下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可以说这个阶段看升旗,人流量、气温和起床时间综合起来是非常好的(详见《看升旗攻略》)。升旗之后,趁着人少、天儿好,不妨走走天安门广场。7点过了,国旗已经在晨光中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