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2月21日消息(记者贾海元)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二,这天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耍社火的日子。一大早,集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诸多民间传统表演节目为一体的社火就在县城里舞了起来,精彩绝伦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现场热闹非凡。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通讯员 马德英“双节”期间,渑池县张村镇利津村的民俗高跷火热登场。在该村西南角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循着传来的锣鼓声和欢笑声,该村村民表演的民俗高跷正在精彩上演。他们踏锣鼓而舞、随鼓乐而动,动作灵活洒脱,形式热烈欢快。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宁2月9日电(马铭言 陈宗淇)2月9日凌晨,气温低至零下14摄氏度。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的火神庙里,参与社火表演的身影频繁穿梭其中……当日,鲁沙尔社火调演在有序筹备中拉开序幕,一场视觉盛宴惊艳世人。图为社火演员正在化妆。
图为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高跷表演。 马铭言 摄2月21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二,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进行社火巡演,伴随锣鼓鞭炮声,舞龙、舞狮、“大身子”、老秧歌、高跷等节目精彩上演,“杨六郎”“七仙女”“孙悟空”等70名高跷演员和500多名社火演员在降雪天气中为民众祝福祈愿。
大泊子高跷的现状与传承研究清朝诗人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写道:“村公村母扮村村,屐齿双移四柱均。高脚相看身有半,要知原不是长人”。就像舞狮、跑旱船、秧歌、锣鼓等民俗,高跷是我国常见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之一。
沁县元王高跷这一民间舞蹈形式在沁县历史悠久,早在北魏至北宋年间沁县就有踩高跷的习俗。元王高跷流传于郭村镇元王村周边一带,后传于定昌镇西渠上村、段柳、长胜村及郭村的开村、南沟村等。元王高跷锣鼓点快,节奏紧,能跳桌子、跳板凳、还能下大叉,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
图为演员在表演中。中新网记者 于海洋 摄2月24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海城高跷走进沈阳故宫,为游客送上精彩的展演。海城是辽南高跷的发源地,早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就开始在当地表演,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初为平地秧歌,清咸丰年间变为高跷,后经不断创新,逐步完善。
图为活动现场。李富摄中新网赤峰3月11日电(奥蓝 史子龙)10日,甲辰龙年“二月二”来临之际,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举办“玉龙故里龙抬头·龙行龘龘千人高跷大巡游”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图为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