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临死之前,把狱卒叫到自己面前,告诉了他一个惊天大秘密。“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金圣叹生于明朝,死于清朝,是一位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所撰诗歌300多首,身后收入《沉吟楼诗选》。金圣叹在明朝的时候叫张采,金人入关建立清朝之后。
金圣叹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明末清初人,一般认为他是超级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先是评《水浒传》,后是评《西厢记》,再是节评《国语》、《国策》、《左传》等古籍,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凡是能评的他一一评个遍,连清顺治皇帝都赞他“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胡适认为他是“大怪杰”,有眼光有胆色,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
一直有种说法是,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唯有《水浒传》最没有价值。之所以如今没人研究,或说缺乏重量级大师研究《水浒传》,根本就不是因无价值,而是在《水浒传》问世没多久,就出现了一位水浒超级大咖,直接导致了《水浒传》遭到了封印。
有一次,考试题目是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本是希望考生们阐述对于怀才不遇的看法,可金圣叹却别出心裁,在卷子上画了一个和尚和一把剃刀,并解释说和尚剃头之后头和瓜很像 ,这一奇葩的答卷让考官怒不可遏。
一个叫“三耳生”的人,突然找到徐增,说:“我要见金圣叹先生。”三耳生说:“我见世之贬圣叹者,不但欲杀之,而必使之入十八地之下而后已;间又见称圣叹者,若恐形容之不尽,而非推之到三十三天之上而不快。夫一人能使人极其赞、极其贬,必非常人也!”
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临刑前,他小声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先砍我,这钱就归你!”刽子手一听,这买卖划算。手起刀落,刽子手喜滋滋地捡起两个纸团,拆开一看,脸色大变。金圣叹生于明朝末年,家境并不富裕,但他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