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庆县的山路上,公交车缓缓行驶,载着李大姐和她的希望。每次前往县城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旅程,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场对耐力的考验。八个小时的往返,50公里的蜿蜒山路,这是她两年来的日常,也是她生命的坚持。李大姐的故事,是余庆江北四镇众多血透患者共同的经历。
记者 焦守广 实习生 李佳润随着透析的开始,徐明微闭起双眼,他能感受到身体内的血液正在缓缓流动,穿过导管,以240毫升/分的速度,进入透析机,循环往复。对于徐明来说,透析不仅是一次次的治疗,更是一场与命运的较量。每一次都像是在跨越一道坎,每一次的坚持都意味着一次的重生。
内容资料来源:1. 肖华明, 陈楷宏. 尿毒症的诊治进展.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0, 40:56-60.故事的主人公叫陈顺,是一家珠宝店的老板,这么多年来的手里也算是小有存款,日子过得简直是风生水起。
他们护送200名病人穿过风雪。以前住在村里,每次透析两个人都要起大早,坐30公里公交往医院赶。2016年的时候,妻子因为脑出血走不了路了,李福就在距离阜新市中心医院1.5公里的花园小区租了间房子,每周三次透析,推着轮椅过去。
来源:【杭州日报】6月20日,午后暴雨,杭州市西溪医院的住院部外,95后小伙张贵圣抬起一个大塑料箱顶在胸前,吃力地冒雨向前走。“你怎么这样,太危险了!”朋友埋怨着追上来,抓起箱子,帮他卸力。箱子毛三十斤重,两人抬进医院大厅,掀开盖子,里面装满打包好的冰粉。
在第49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中,有这样一位护理工作者,她从事急诊和血透护理工作32年,每天面对的都是长期依靠透析维持生命的肾病患者,她潜心钻研透析技术,用爱陪伴患者,为无数血透患者点燃了生的希望,她就是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兼血透中心护士长陈静。
华龙网 记者手记人从出生起就在征战,父母的爱是孩子一生的盔甲。12月的山城常被阴雨天气包围,湿气夹杂着寒意,让人觉得有点压抑,又总忍不住把身上的衣服紧了又紧。行色匆匆的人们穿梭在大街小巷,站在原地用力挥手笑着的陈俐杉就显得格外突出,像冬日里的小太阳。
据安徽商报报道,透析8年的尿毒症患者李娟(化名),近日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东区顺利产下一名2公斤重的男婴。专家称尿毒症患者平安产子的几率为万分之一,在全国范围也很罕见。 1月22日,母子俩健康出院。据悉,李娟18岁时就查出尿毒症,每周透析三次。
2008年汶川地震,身患尿毒症的李建将做透析的500元钱捐给了灾区。他的行为感动了整个万全,在时任县委书记的倡议下,全县爱心人士为他筹够了换肾的费用。重获新生的李建,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公益事业中去,现在是张家口慈善义工联合会佑卫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