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午的吐鲁番骄阳似火,气温高达40多度。记者随“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活动进入深达10多米的几处坎儿井暗渠展示区,温度骤降至20度以下,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暗渠地下冬暖夏凉,可谓“天然的空调”。 对于吐鲁番人民来说,坎儿井就是“生命之泉”,被当地民众称为“母亲河”。
坎儿井,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悠久、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水利灌溉系统。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分布最为集中。全疆坎儿井曾达到1784条,其中吐鲁番就有1287条。
中新社新疆吐鲁番9月4日电 (记者 林世雄)从高空看吐鲁番,可以看到茫茫戈壁上有着一串接一串的蜂窝状土堆。这些土堆是坎儿井的竖井口,下面的暗渠流淌着来自天山的冰雪融水。吐鲁番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经过专门保护与传承,这一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从新疆吐鲁番市水利局获悉:9月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吐鲁番坎儿井成功入选。坎儿井是新疆各族劳动人民为适应极度干旱和高蒸发量条件而创建的引出浅层地下水进行灌溉的古代水利工程。
来到新疆吐鲁番,游客品尝了香甜的葡萄之后,必定要去坎儿井看一看。9月3日,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新疆吐鲁番坎儿井位列其中。这个隐藏在地下的古老水利工程,近两千年来持续滋润着火焰山脚下的这片绿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新疆吐鲁番9月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林)天山以南,高昌故国,新疆吐鲁番常年高温干燥,立秋之后气温也经常超过40摄氏度,但这并没有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9月,吐鲁番瓜果飘香,当地群众正忙着收获葡萄、西瓜等农产品,其中葡萄产量预计将达到144万吨。
处暑已过,素有“火洲”之名的新疆吐鲁番仍酷暑难耐,日间最高温度达40℃。烈日炙烤下,记者不禁发出疑问,高温干旱少雨的火洲何以繁荣千年?乘坐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电梯,向下直行约60米,坎儿井暗渠源头汩汩流淌的天山雪水作出了无声回答。
提到吐鲁番,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千百年来,吐鲁番能够种植葡萄,能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坎儿井的功劳功不可没。作为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活的文化遗产”,坎儿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有“地下水长城”之称。
来源:【华声在线】水美天山,润泽新疆。8月30日,由中宣部部署的“四季看新疆·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吐鲁番市交河驿·坎儿井源,探访吐鲁番最深的坎儿井。策划:王立三记者:胡盼盼摄制:木塔力甫湖南日报社、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出品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
天山以南,高昌故国,新疆吐鲁番常年高温干燥,立秋之后气温也经常超过40摄氏度,但这并没有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9月,吐鲁番瓜果飘香,当地群众正忙着收获葡萄、西瓜等农产品,其中葡萄产量预计将达到144万吨。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倩来到位于吐鲁番市的交河驿·坎儿井源,潺潺的流水声和扑面而来的清凉瞬间将40℃的暑意一扫而空,博格达峰的冰雪融水,经由逾一米宽的暗渠向远处涌流。坎儿井的清泉正是火洲吐鲁番赖以千年繁荣的生命之泉。
位于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历史悠久,由竖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涝坝)组成,是干旱地区利用地面坡度无动力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特地下水利工程。新疆吐鲁番常年高温干旱少雨,坎儿井的地下暗渠能有效避免日照、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尽可能减少水量蒸发流失,起到灌溉农田、滋养绿洲的作用。
坎儿井:聆听穿越千年的水声新华网游客在新疆吐鲁番坎儿井乐园游玩(3月11日摄)。目前,新疆吐鲁番市有4个坎儿井景区。在新疆吐鲁番,当地农民正沿着地下渠道检查水流情况,以保证农田生产用水(1963年5月9日摄)。1963年,新疆吐鲁番群众在整修坎儿井渠道。
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也叫井渠、坎儿孜、百眼串井,这是中国最长的地下河。坎儿井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还是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灵渠、坎儿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8月30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四季看新疆·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走进吐鲁番。在吐鲁番坎儿井乐园,记者看到,一口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坎儿井,涌出涓涓清泉,吸引众多游客打卡。(来自江苏南通的游客,在吐鲁番坎儿井乐园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