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发兵救陈国,听说孔子住在陈、蔡边界上,就派专人去请孔子。孔子也看出了弟子有怨恨之心,于是就召见子路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编者按《孔子圣迹图》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迹,是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尼山石雕项目传承人杜庆收以尼山石为原料加以创新构思,将《孔子圣迹图》以尼山石雕的形式呈现,表达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崇敬。
一、《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论语》中,有四处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对管仲是三次好评、一次差评。有人问孔子管仲如何。孔子回答说:“他是个人才。他剥夺了大夫伯氏在骈邑的三百户采地,致使伯氏吃饭只能吃粗饭,但伯氏直到老死都对管仲没有怨恨之言。”(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头号教书匠 好在孔子想得通。不能从政,那就为政。 什么叫“从政”,什么叫“为政”?从政,就是实际做官;为政,就是影响政治。其实为政一词的本义,是从事政治。据《论语·为政》,有人曾经问过孔子:“子奚不为政?”这话直译过来,就是“先生为什么不从事政治”。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工作既能让自己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又能时时用具有挑战性的事业来满足自己的雄心,用完成事业的成绩来激励自己的理想。但这里有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或是你做出的决定永远正确,或是错误的代价由他人来承担。
《孔子家语-辨政》讲了一个故事,楚王要游荆台,司马子祺劝谏楚王不要去,楚王非常生气。劝谏是一种说服人的方法,说服不是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而是让对方心里主动产生你想要表达的观点,掌握这个核心,可以用在亲人朋友之间,可以用在工作之中,也可以用在外交之中。
有这么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讲孔子去郑国时与弟子们走散了,弟子慌忙地四处询问寻找,有个人说在东城门确实有个外地人,只不过长得像一只落魄丧家犬一样,弟子们去城门后,发现这人还真是孔子,就把刚才那人所说的话报告给了孔子,孔子非但不生气,反而笑着说:“太对了!太对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