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神剧还是神史,其心理根源是一致的,同样都是出于自卑,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事情,就通过想象来意淫。首先日方说斩首明军2万余,这个数显然不靠谱,因为明军一共才去了4万多人,如果一战被斩首两万,算上伤病,这支军队估计都快没人了,那后面是怎么收复王京的呢?
就支出的经费方面,对于明朝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明朝税收有一个特性是税率极低,据统计税率在5.5%~12%之间,所以一般正常情况下,政府税收是无法支应突发状况,而援助朝鲜的支出在实质上是由太仓库支应的,太仓库在1592年时有700万两,每年流入是约当209万2000两,以军费而言,一年支出平均是240万两左右,也就是援助朝鲜的支出造成了太仓库的赤字,再考虑到万历三大征发生的年代几乎都接近,这也就是为何在万历过世后,根本上太仓库是已经完全匮乏的原因,也造成财政的紊乱。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和日本在千年历史上已有三次大规模的交手,分别是唐日白江口大战,万历朝鲜之战,甲午战争。三次大战,前两次中国取胜,唯有第三次是中国惨败。但就是这一次战败,让日本控制朝鲜半岛,割走台湾地区,进而步步蚕食大陆,最终引起侵华战争。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中、朝、日在朝鲜半岛进行的这场战争,中国称之为“援朝御倭战争”或“抗日援朝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或“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1、为何万历抗倭援朝之战必须打?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产生了自大心理,不仅有吞并朝鲜之心,还把矛头直指大明。待至魏晋南北朝时代,百济学者王仁进入日本,带去《论语》、《千字文》等儒家经典,这是日本有文字和儒学之始,正是这时候日本才建立起初步的统一文明。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一月,日本太阁丰臣秀吉身着明式衣冠,满心欢喜地等待明朝使节宣读明朝国书。朝鲜战场的爱将小西行长回报,明朝答应了自己的全部要求,包括天皇迎娶明朝公主、朝鲜割让一半国土并送王子到日本为质等条件,这说明大明朝已经被日军打服了,自己建立了日本前所未有的功业。
1592年和1597年,丰臣秀吉两次进攻中国。丰臣秀吉攻打的目标是中国的大明王朝。但是,因为选择走陆路,从朝鲜半岛登陆进攻。结果与朝鲜发生了战争。而与朝鲜的战争爆发两次,在中国方面称为万历朝鲜战争,日本方面称为“文禄庆长之役”。
明朝的海禁政策在隆庆年间开始放松,此时的倭寇基本消除了,日本对明朝的“朝贡贸易”逐步走入正轨。1592-1598年间,日本企图用绝对优势的兵力迅速碾压朝鲜王国,企图占领朝鲜,从而达到侵略中国的战略策划,十几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迅速做出反应,提供军饷,调集军队援助朝鲜的抗日战争,明朝和朝鲜联军击败了日本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