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第一次拜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说起来还源于一段机缘。一次,到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家聚会,在书房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出于好奇随手翻阅了几页,便被作者那气势恢宏、飘逸大气的文字所吸引,好似饥饿的羊群豁然间进入了一片水肥草绿的大草原,意念不由地一下子被吸引过来。
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大散文,其独特的地方便是作品赋予其中的不是个人的恩恩怨怨或小情小调,而是一种气势磅礴的深沉悠远的民族之情,在《文化苦旅》中,敦煌、阳关、避暑山庄、宁古塔、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天柱山、苏州等一个个历史遗迹,都笼罩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意绪,漂浮着古代文化人那苦难的生命情丝,灿烂辉煌的山水文化风景背后,掩映着的原是一个个让人倍感沉重的苦难灵魂。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开展“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推动全市法院打造学习型干警研究型团队书香机关工作向纵深发展,今年起,持续开展“荐书、读书、品书”活动,期冀广大干警在工作之余,学会享受独处时光,汲取知识养分,提升履职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金昌贡献法院力量。
我与《文化苦旅》在读小学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的书是什么,我会说是郭敬明的《幻城》,因为华丽的画面,唯美的辞藻给什么都不懂的小学生一种很酷的感觉。这种堆砌辞藻的写作,对我后来的写作风格也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空洞、没有内涵,使我对这本书感到羞耻。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书中有话:他(苏东坡)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于是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一我很喜欢去河南安阳,长久地看着甲骨文和青铜器发呆。甲骨文部分被解读了,但我总觉得那里还埋藏着孕育中国文脉的神秘因子。一段横贯几千年的文化行程将要在那里开始,而直到彼时,那个老码头还平静得寂然无声。终于听到声音了,那是《诗经》。《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