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声在线】华声在线11月24日讯 2023年11月9日,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3年第30号通告》,中国首个土家族非遗乐器湖南省地方标准正式发布,标准号 DB43/T 2864-2023,标准名《土家族非遗乐器咚咚喹通用技术要求》,该标准从2024年2月9日起实施
华声在线11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孟河 通讯员 洪裕香)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批准、发布118项地方标准,其中,中国首个土家族非遗乐器湖南省地方标准正式发布,标准名为《土家族非遗乐器咚咚喹通用技术要求》,该标准从2024年2月9日起实施。
象脚鼓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云南芒市大湾村的朗四是傣族象脚鼓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0岁出头的他,在自己的家里坚持制作象脚鼓已46年。要制成一只完整的象脚鼓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傣族人心里,象脚鼓不仅仅是乐器,而是具有生命的。
琴棋书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风雅文化的符号和象征。琴之所以为四艺之首,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那么,你知道我国又有哪些传统演奏音乐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吗?一、古琴艺术2003年11月,古琴艺术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来源:【延边晨报】伽倻琴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弹弦乐器之一。近代以来,在朝鲜族艺术家的努力下,伽倻琴艺术不断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被各族乐器爱好者所熟知和热爱。2011年5月,中国朝鲜族伽倻琴艺术被列入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段时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苗族同胞们正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活动庆祝苗年和鼓藏节的到来。苗族文化跨越千年,不管是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的苗族盛装,还是千锤百炼锻造出的银饰,亦或是节日里的“灵魂乐器”芦笙,无不体现着苗族同胞的智慧和对美好的向往。
8月中旬起,由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品发行的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美丽云南》更新上线。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民族乐器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陈强10月14日至15日,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长子营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23年“千年古乐递雅韵·非遗文化共传承”京津冀笙管乐交流演出活动。活动邀请京津冀三地冀中笙管乐类非遗团队进行现场表演,展现了非遗古乐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