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多,黄河源头,地广人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延续千年。因为牧民居住偏远分散,交通不便,在轮牧的草场之间,马和牦牛一直是他们常用的交通工具。以往牧民们遇到纠纷,往往寻求村子里有威望的老人充当中间人解决,而对于法律他们却知之甚少。
来源:人民网“草原上流淌着清泉,高山上奔跑着羚羊……”在新疆福海县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冬不拉调解室”里,福海县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达吾列·托列吾弹奏着冬不拉,向纠纷双方的当事人讲道理、讲法律、找突破口。悠扬的乐声消弭心与心的隔阂,一场因代牧而起的矛盾纠纷得以顺利解决。
一匹马,驮着国徽,马后跟着三个人,穿梭在穷山僻壤,走到哪儿,法庭就开在哪儿,这就是马背上的法庭。同样都是讲述乡村故事,比起《那人 那山 那狗》这类“自始自终都是淡淡的叙事,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一段温暖的感情”的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给人的第一观感,并不太舒服。
近日,一段内蒙古女法官身背国徽,在草原上策马赶路的视频走红网络。法官策马奔腾,并不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她们之所以选择这种交通方式,也绝非为了“耍帅”——身为巡回审判工作的负责人,不拘泥于方式方法,拼尽全力将法治与正义送达每一个牧民身边,才是她们这样做的真正理由。
不知道被告人是不是真的瘫痪,但看样子也多半是起不来床了。被告人 “ 瘫痪在床 ” 和一本正经的审判员书记员对比,再加上墙上用胶布粘上去的国徽,给人十分 “ 滑稽 ” 的感觉。在这个微博的评论里,我发现了更多 “ 正经却又忍不住想笑 ” 的法官们。还有相关的表情包:“ 大兄弟,别犯法,不然国徽砸你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