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方舆胜览》中还介绍了这则小故事源自“杨祐甫十事”,十件事情中有两件与李白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四曰宝砚磨针二溪,五曰太白书台,有石刻太白留题,云:‘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襟袖,疑如濯魄于冰壶也。’。”这些文字说明在南宋时已经有了关于李白刻苦学习的民间故事,虽然李白在其《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确提到过年轻时的学习历程:“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但象耳山、磨针溪等都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距离李白少年时生活的四川绵阳的江油市还是有一点距离的,如果民间传说都能当真的话,那江油人民应该更是有一堆关于李白的民间故事了。
李白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肯定有难言之隐,因出身的“政治问题”不能参加科举,对于自比管仲的李白,大鹏之志,而又不能入仕,这是李白内心矛盾和痛苦之源,李白的仕途如《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世人盛赞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但对于自己的身世,李白却一直讳莫如深。关于李白的祖族和家世问题,学界说法颇多,但根据《新唐书》中的相关史料记载,李白极有可能是兴圣皇帝李暠的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但又与李唐皇室这一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故而李白祖上被迫流亡西域,在异国他乡隐姓埋名。
李白给唐太宗的曾孙吴王李祗写过三首诗,名为《寄上吴王三首》,自称“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意思他也是老李家大树上的枝杈。在与李唐王室中的一些不太重要的人物交往时,理直气壮地称他们为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