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成都市工农院街的一家理发店里,师傅陈建宗为顾客剪头。我点赞:成都市锦江区工农院街有一家用老式手艺剃头的理发店。师傅陈建宗子承父业,一心钻研男士发型已有20年,这就是工匠精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些传承上百年甚至千年的行当正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纵使我们千方百计的挽留,已经被历史车轮淘汰的它们,最终总会走出我们的视野......留住记忆,让好摄的你我他(她)用手中镜头来定格一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影像,影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摄影人应尽的责任。
狭窄的店铺门口总是摆着几把椅子,有等候的客人,也有路过的熟人,坐下来,聊当天市场上的菜价,聊一个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四川射洪市,老城区弘文门背后的巷子里,龚海清坐在自家理发店门口,不时跟人打招呼,摸出烟来散。
乡村剃头匠刘 强 “剃头啦,剃头啦!”一声声吆喝,伴着几声犬吠,院子里的大人小孩便会跨出门槛,寻着吆喝声走去。一眨眼工夫,剃头师傅身边就围了一圈人,递叶子烟的,划火柴点火的,端扳凳的忙个不停。剃头师傅摸摸这个小孩的头,扯扯那个小孩的耳朵,打趣逗乐子。
快!准!稳!像金庸小说里的那位低调神秘“扫地僧”一样,四川有一群身怀绝技的传统手艺人,他们只要有工具在手,分分钟就能使出令你目瞪口呆的绝世武功。有人30年寂寞如雪,成就蜀锦手工织造唯一人,他每织一厘米投梭120多次。有人善使刀。
3月11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按民间习俗,人们习惯在这一天理发,来迎接新一年的吉祥好运。四川攀枝花市金石巷小区有一家“老字号”理发店,92岁的理发师蔡其清正忙着给客人理发。自9岁当学徒,蔡其清干这一行已经83年。
前段时间,“听得懂话”的“人民理发师”晓华全网爆火。无独有偶,在四川同样有一位“人民理发师”,虽然他听不见顾客的声音,也无法和顾客用言语沟通交流,但仍收获了无数好评。他就是来自泸州市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富华村的“无声”理发师——“四川好人”袁泽龙。
现在的网络术语更新迭代无比之快,除了看不懂的各种简称缩写,还有除非身临其境否则没法理解的老梗数枚。“洗眼睛”一词依傍辣眼睛而生,看过不堪入目的图片乃至文字之后,都将踏上重金寻一双没看过的眼睛之路。一般人理解的洗眼可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