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谭羽清“科幻是最具世界性的文学品种,科幻常常以整个人类为主角,关注的是全人类的命运。”“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王晋康创作有以四川为背景的作品《血祭》《古蜀》,他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通过举办世界科幻大会,为世界注入一股小小的清流。
科幻阅读是科幻产业的典型业态之一,在2022年创造了30.4亿元营收。近年来,随着《流浪地球》《三体》等作品爆火,中国科幻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大批科幻文学作品走上影视改编的道路,实现产学研成果转化。
科幻作家王晋康在现场分享他对科普创作的想法。 郑莹莹 摄中新网上海5月20日电 (记者 郑莹莹)知名科幻作家王晋康20日在第二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说,科幻不是科普,科幻从本质上说是文学,它对知识的传播有一定的容错率,而科普的第一要素是准确、不能是假的,不能有错误。
“成都毫无疑问是全国的科幻之都”。10月20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进入第三日。在大会现场,著名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接受了成都日报锦观新闻的专访。王晋康,中国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6月的第一个周末,来自欧洲各地的科幻迷们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共度一年一度的盛会:Fantasticon丹麦科幻大会。这是丹麦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活动之一,创办于2004年,由科幻爱好者自发组织,旨在为读者、作家、艺术家和其他从业者建立相互交流的社群平台。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人物:王晋康 “金熊猫”动画片单元评委、著名科幻作家、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普作协科幻创作研究基地主任8月27日,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未来之夜——让科技之光点亮网络文明”网络互动引导活动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
原标题:让科幻创作之路越走越宽(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聚焦中国科幻)图①:电影《独行月球》海报。王晋康供图图②: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模拟“火星营地”。李仕贤摄(影像中国)图③:电影《流浪地球2》海报。王晋康供图图④:成都科幻馆。
科幻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飞氘表示,科幻作品更多地是提醒我们未来难以预测,“换句话说,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习惯性思维,我们会按照线性思维去想象明天,安排我们的未来生活,但科幻作品却可以让我们得到启发,那就是未来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
编者按 今年10月,世界科幻大会将在成都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幻迷与科幻作家们将在成都相聚。科幻盛会将至,红星新闻特推出“对话科幻大咖”系列,访谈中国知名科幻作家,今天我们对话的是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这个4月,王晋康格外忙碌。
2022年,中国航天事业继续着蓬勃发展的势头,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步履不停: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发射成功并发布首批科学图像;神舟十五号发射升空,与神舟十四号实现“太空会师”……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1月3日9时32分,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9月23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哥德巴赫猜想》之后——科幻科普作家活动周”在京启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启动仪式,并向参加活动的作家颁发“入会纪念牌”。
央视网消息:随着《流浪地球》和《三体》的爆火,中国科幻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大批科幻文学作品走上改编影视的道路。在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接受了央视网记者专访。他表示,影视作品的受众远远多于文学作品的读者,影视带来的轰动效应明显带动了科幻书籍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