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檬“Cost price”“I can give you cheaper”早晨8点40分,一阵阵整齐而响亮的英语早读声传来,不是在学校课堂,而是义乌国际商贸城。最近,一群义乌老板娘上晨练英语课的视频火了。
极目新闻记者 詹钘面对手机镜头,傅江燕双手举起自家生产的袜子,用英文来了个新品介绍。其身后,是她在义乌商贸城所拥有的一个9.5平方米的门店。门店内,数百双袜子挂满墙面。在傅江燕的工厂里,生产的袜子产品达到上千种,十余年来,这些袜子被她销售到世界各地。
行走在义乌小商品城,很容易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打上照面。黎巴嫩采购商哈桑是“新人”,今年第一次来义乌,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正在选购儿子发来的物品清单:乒乓球拍、被套、家具,等等。而来自委内瑞拉的采购商罗纳德则是义乌的常客,他在广州有一家贸易公司,一年来这里3次。
说到浙江义乌,很多人都不陌生,这座小县城凭借发往233个国家和地区的210万种商品,早已成长为“世界超市”。不过,除了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今年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户们也火出了“圈”。商户们到底有多努力,为什么这么拼?
来源:新华社6月6日,傅江燕(前排左二)在上西班牙语课。新华社发新华社杭州6月14日电(记者程露、朱涵、段菁菁)早晨,“世界超市”义乌的国际商贸城,许多早起的女士聚拢在迷宫般的店铺前,不为购物,为的是学英语。
中新网5月31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左宇坤)“I am Fu Jiangyan, we are a sock factory specializing in various types of cotton socks.
潮新闻记者 金檬 俞刘东 方力“大家好,我是Moly,今天我来带你们看看新品。”10月15日,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熙熙攘攘。摆放着数百种玩具娃娃的店铺里,一头大波浪卷发的义乌老板娘孙丽娟,正对着镜头微笑录新品视频。
近日,新华社记者实地探访“世界超市”浙江义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新一轮的AI(人工智能)浪潮下,传统商贸行业从业者正在抓住机遇,勇敢拥抱变革。在义乌市场做了20年雨伞生意的老板娘张吉英前段时间火出圈了。
中新网义乌3月8日电 题:浙江义乌老板娘张吉英:让东方面孔成为国际IP作者 董易鑫在西班牙、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一些超市的雨伞售卖区,你或许可以看到一些商品的LOGO(形象标识)是一张东方女性面孔——这是浙江义乌雨伞商户张吉英的简笔肖像画。
“卡丝他们(Customer)”“三克油(Thank you)”……5月14日早上8点40分,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大堂,传来阵阵英语朗读声。学英语的不是别人,正是市场内经商的老板娘们。这里,是义乌商城集团定期举办的外语晨练基地,每天都有数百名市场经营户相约在此。
“你也是来拍‘擦鞋阿姨’的吗?”出租车司机赵师傅瞥了眼记者手里的摄影器材,又指了指此行的目的地——义乌国际商贸城。赵师傅口中的“擦鞋阿姨”,名叫胡根兰,今年53岁,到金华十多年了,一直从事擦鞋的工作。前不久,胡根兰因自学多国语言和外国人从容对话而意外走红。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葛熔金“何为义乌”?2005年10月,我第一次到义乌采访,主题是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开幕、国际商贸城二期建成开业。此时的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名声在外,被誉为“盛产老板”的黄金之地。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葆青 设计/插画 张恬怡 “来,大家跟我念——These are very popular among our customers。”7月26日下午两点,杭州武林路商务社区三楼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一节特殊的英语课正在进行。
福建人很有钱,但浙江人却盛产首富,差哪了?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每天清晨,浙江义乌广场上,总能看到上百位老板娘。她们很多都四五十岁了,身价千万甚至上亿,但依旧早起干一件事:学英语。因为义乌的外国客人特别多,不会英语交流,生意就没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