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天津卫呀,呀儿哟,咿儿呀儿哟;天津还有四面城啊,呀儿哟,咿儿呀儿哟……”随着已经消失半个多世纪的天津运河号子再度响起,大运河的千年记忆、万丈豪情,再次奔涌于天地之间,勾勒出津沽大地曾经的漕运繁华盛景。作为大运河重要的沿岸城市之一,天津因运河而生,因漕运而兴。
京杭大运河,全长将近1800公里,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深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孕育出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两年,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千里运河,迤逦而行。大运河自枣庄台儿庄入鲁,流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5市18个县(市、区),润泽着沿线的城镇,涵养着鲁韵文化。4月3日-8日,记者随采访团走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在悠悠碧波间感受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在通航段的百舸争流中见证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
从1404年设卫筑城开始,河风海韵交汇的天津,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尽管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突飞猛进逐渐弱化了大运河曾经辉煌的军事、漕运、灌溉等功能,但这条河仍以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扮美着岸边风景,提升着流域百姓的幸福指数。
中新网天津5月6日电 (王在御)记者6日从天津市旅游集团获悉,日前,该集团负责建设的天津大运河、海河文化旅游带拓展提升改造项目首批游船码头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图为天津津湾广场6号楼前亲水平台上的津湾码头。
记者从天津市水务局获悉,自3月1日京杭大运河2023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启动以来,天津境内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已累计向大运河补水7671万立方米,提前超额完成水利部补水计划要求,境内大运河沿线水环境持续保持良好,稳定实现全线有水流动目标。
日前,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领导小组印发《天津市北运河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实施方案》,统筹水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现状跨河桥梁等条件,计划重点实施津冀交界木厂闸—武清区蒙村橡胶坝段、武清区南蔡村橡胶坝—筐儿港水利枢纽段、中心城区桃花堤景区—大悲院码头段3个旅游通航区,总长约31.4公里,到2025年北运河基本实现正常来水年份全线有水。
【来源:今晚报】记者近日从市水务局获悉,今年,本市水务部门着力推进大运河水系治理管护和旅游通航,在推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方面取得实效。保护千年大运河,离不开在生态修复中保护。对此,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天津加大了生态补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