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前沿】最新研究显示:二叠纪末陆相生物大灭绝持续了65万年【科技前沿】 (记者张蕾)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下,地球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南京大学沈树忠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表明:低纬度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开始崩溃的时间,比海洋生物大灭绝开始的时间推迟了至少6万年。
说起生物大灭绝事件,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恐龙的遭遇,实际上,在过去的地球上,至少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其中最严重的并不是恐龙所遭遇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而是大约2.5亿年前,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中、美两国科研人员运用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最新测定了二叠纪末赤道等低纬度地区发生陆地生物大灭绝的时间。这一研究揭示了不同生态系统对环境恶化有不同的响应速度,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还原出生物大灭绝进程。
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中、美两国科研人员运用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最新测定了二叠纪末赤道等低纬度地区发生陆地生物大灭绝的时间。这一研究揭示了不同生态系统对环境恶化有不同的响应速度,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还原出生物大灭绝进程。
时间的接力棒很快传到了二叠纪手里,这是古生代最后一个纪元,也是迄今地球历史上最残酷的时代。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开始,经历2亿多年的生物演化,生物从海洋走上陆地,从原始变得复杂,终于在二叠纪的大陆上,生物面貌已较为齐全。
新华社武汉7月26日电(记者熊翔鹤、侯文坤)腕足动物是一类生活在海洋中的具有贝壳的动物,它们曾经“统治”海洋,在底栖生物群落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然而,曾经十分繁盛的腕足动物在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中遭受巨大打击。
6月13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地球科学学院宋海军教授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模型与几何形态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生物门类的化石图像进行分析,揭示出大灭绝期间形态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生态与进化》上发表。
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严重破坏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导致约81%的海洋生物和89%的陆地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是5亿多年地质历史中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该地质时期陆地生态系统是如何逐步崩溃的?此次大灭绝事件还有哪些可能的诱因?
漫威电影《复仇者联盟3》中,灭霸打了个响指,宇宙中50%的生命消失。现实世界其实比电影中更加残酷,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发生生物大灭绝,地球超过80%的海洋物种、约90%的陆生物种都在这次事件中消失。这次灭绝的过程、经历时间,科学界认识较为模糊。
中新网武汉6月12日电 (王俊芳)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2日消息,该校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宋海军带领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揭示史上最大灭绝事件中海洋生物形态的演变过程,为理解大灭绝如何重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提供了新见解。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王俊芳6月13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地球科学学院宋海军教授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模型与几何形态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生物门类的化石图像进行分析,揭示出大灭绝期间形态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生态与进化》上发表。
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中、美两国科研人员运用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最新测定了二叠纪末赤道等低纬度地区发生陆地生物大灭绝的时间。这一研究揭示了不同生态系统对环境恶化有不同的响应速度,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还原出生物大灭绝进程。
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中、美两国科研人员运用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最新测定了二叠纪末赤道等低纬度地区发生陆地生物大灭绝的时间。这一研究揭示了不同生态系统对环境恶化有不同的响应速度,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还原出生物大灭绝进程。
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中、美两国科研人员运用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最新测定了二叠纪末赤道等低纬度地区发生陆地生物大灭绝的时间。这一研究揭示了不同生态系统对环境恶化有不同的响应速度,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还原出生物大灭绝进程。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在国际刊物《化石记录》发表研究论文,经对比和研究,确定一件发现于山西省阳泉市的昆虫标本,为我国二叠纪首个透翅目昆虫,此新属种被命名为阳泉中华埃尔莫透翅,填补了我国二叠纪透翅目昆虫的空白,也是最早和最具东方特征的拟埃尔莫科昆虫记录,揭示了这些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世峰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93万年前人类遭遇了严重的“群体瓶颈”几近灭绝,人类祖先仅剩千余人。人类祖先在早、中更新世过渡期,由于剧烈的气候变化,短期内丧失了98.7%成员个体;在此后长达11.7万年的时间里,人类祖先平均成年个体数仅为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