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人凤把沈醉发配到云南当站长,还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毛人凤看来,沈醉是自己局长宝座的潜在竞争者,而且沈醉这个人四面见光八面玲珑,放在身边实在是太不放心了——在军统局更名为保密局的混乱之际,沈醉不但在暗中跟毛人凤联起手来整郑介民,还跟合起伙来忽悠了毛人凤一把,那次郑介民赚了一千两黄金,沈醉赚了五百两,这一千五百两黄金,毛人凤一两都没捞着。
郑介民1897年9月18日出生在广东省琼州府文昌县,原名郑庭炳,1915年考入广东省立琼崖中学,秘密参加孙中山组织的琼崖民军,任书记,后被军阀察觉,缉捕甚急,遂改名介民,赴马来西亚吉隆坡谋生,常以华侨工人阶级自居。
国民政府从南京逃到武汉后,在珞珈山举行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便提出,要增加一个庞大的特务机关,把原来由陈立夫领导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交与戴笠,另在中央党部内设立一个同样的调查统计局,以加强他反共反人民的特务力量。
这是1959年,军统特务郑介民在台北病逝后,当局为他召开追悼会时,留下的几张老照片,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郑介民的葬礼非常隆重,他的遗像被挂在灵堂的正中间,供桌上上放着贡品、灵位,旁边还放了好几个花圈。
军统是一个秘密警察机构,是基于最早的“十人团”发展而来,早期不存在复杂的组织架构,就像创业小公司,老板是销售、是商务、是PR,合伙人可能是财务、是人事、是行政,而技术负责人,挂着CTO的名头,另外名片可能印着项目经理,运营总监之类。
戴笠在世时,对于军统的管控是十分严格的,因而即便军统特务间有亲疏之分,但还没有谁敢正大光明地拉帮结派,可等戴笠一死,军统内部再也没有一个人有戴笠的“魄力”,统管军统,军统自此也开始拉帮结派走向分裂,走了下坡路,但这并不能阻挡内部的争权夺利。
在军统中流传着很多戴笠的传说,有人说他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也有人讲他对待下属很是仁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片面化了戴笠,今天我们就来细说一下,我们都知道,戴笠是军统的一把手,而军统的二把手郑介民却没有戴笠知名,按照当时的情况,军统是在抗战时期发展壮大,到了抗战后期,军统特工遍布各地,其实力俨然已超过中统等其他特务机构,同时戴笠多少也有点独断专行的意思,做了好几件让老蒋不开心的事,基于此,郑介民这个二把手名义上是协助戴笠,实际上也就成了监视戴笠的存在。
1946年3月17日,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因飞机失事,摔死在南京附近。就在大家都认为备受戴笠重用的军统副局长毛人凤要继任局长时,蒋介石电令正在北平“和平谈判”的军调处代表郑介民,马上回重庆接手军统局长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