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也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时代,依个人来看当属时局动荡的三国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群雄割据,涌现了许多的英雄豪杰和让人敬佩的谋士,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也造就了这个时代,可以说三国这盘棋由他们操纵着,有时候一位关键人物的一句话,很可能影响着很多人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在古代时期,想要在战场上取胜,靠的不仅是兵马人数,更有智谋权衡,因此才能有以少胜多的例子。神机妙算诸葛亮,他就能做到不动一兵一卒,就可让敌方望而却步,在兵临城下之际,不慌不忙的演出一场空城计来,吓退了司马懿,此段故事流传至今,后人都对诸葛亮赞不绝口,但其实,司马懿当初并没有被诸葛亮哄骗住,他早已看穿了这是个计,尽管心里有数,他还是撤退了。
空城计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小时候的我们都被诸葛亮的高超智谋所折服,但当我们长大时,却发现空城计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明!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空城计并不高明,为何司马懿就是看不破呢?空城计空城计的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
“空城计”的故事是源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空城计”则是中国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中的其中一计。“空城计”指的是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最著名的“空城计”当属《三国演义》最为经典。
在三国演义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的空城计被誉为智慧的象征,让人们叹为观止。然而,这一计谋背后隐藏着的真正原因,却鲜有人知。司马懿,魏国的权臣,那个被曹操誉为“非人臣”的人物,真的因为怕诸葛亮的计策而撤兵吗?真相可能远比你想象的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