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设备,启动开关,蹬脚走路。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中山三院”)脊柱外科的病房里,一名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患者迈出了向前行走的步伐。这套设备是中山三院研发的脑控外骨骼机器人,当患者穿戴上设备,看着屏幕上的动画,通过思考“如何走路”,便能驱动肢体做出相应的动作。
能跑跳越障、榨汁炒菜,也能分拣零件、搬运重物,今年机器人大会上,活跃在场馆中的27个人形机器人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在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赋能下,过去只有“小脑”人形机器人纷纷装上了“大脑”,执行复杂任务成功率翻倍,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运动性能都大幅提升。
每经记者:黄海 每经编辑:董兴生近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行。4日下午1时许,实时气温高达38℃,但火热的天气并未影响市民的观展热情,世博展览馆外的观众排成长龙。另一边,展馆内部同样火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什么是“未来产业”呢?它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