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羡林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文 | 汪超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中秋谈月》讨论时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古人尚圆,月圆即团圆、希望月亮作为一个物象,没有直接情感,在文学家赋予其情感之后,才有了情感意涵,成为一个意象。
无论是中秋赏月,还是平时观月,都是件拨动心弦的事。月亮,总是带给人以遐想,又有些深沉。文人赏月,易生感怀,“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用“赏”字也许不确切,但无论是赏,是观,是望,还是随便地看,常常会伴随着远望无奈的情感,空寂无依的情思,悲悯惆怅的情绪,怀乡忧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