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灿烂悠久的历史,给现代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其中既包括各种有形的书籍、文物、建筑遗迹、绘画等等,也包括很多无形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们熟悉的俗语、谚语,就属于这种无形的传承。
河北日报客户端 鲁迅先生的《人话》中说,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鲁迅先生的文笔,果然简洁干练,读来颇具意蕴。人间至美光景,被那位农妇凝缩于一个“柿饼”。
——对“母蝗虫”回目的再思考。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的用笔总是耐人寻味。双重嘲谑。刘姥姥随贾母游大观园,被林黛玉讥为“母蝗虫”,这是刘姥姥离开贾府以后的情节。在小说第四十二回,贾母命惜春画园,探春埋怨:“都是刘姥姥一句话。”林黛玉便笑道:“他是哪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得了。”
她自称“庄稼人”,是贾宝玉口中的“贫婆子”,贾母呼唤的“老亲家”;她三进荣国府,所谓“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得过贾家切切实实的帮助,最后也于万难之中救了王熙凤之女巧姐;她心地宽大,任大观园里的姑娘丫头们逗乐取笑,同时又情商超高、自出机杼,有着村野人的聪明和见识。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打秋风,周瑞家的极力表现自己在贾府的地位,积极帮她约见主子王夫人,王夫人没空是假嫌贫是真,指示侄女王熙凤代为接待,王熙凤何等聪明和精明的人,“拔根毫毛比牛粗”刘姥姥拍马屁时夸的王熙凤,果然王熙凤舍了二十两银子,说是给孩子们添衣裳的,却足够刘姥姥一家五口过一年生活费了!
刘姥姥在《红楼梦》里是很重要的人物,她三进贾府,穿起诸多重要的情节,故事刚开始的第六回,以刘姥姥之眼初步“浏览”了这个大家族的泼天富贵;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回,二进贾府的刘姥姥和贾府中上上下下几乎所有有头脸的人都打了照面;学者们笼统地把后四十回当中涉及到刘姥姥与贾府来往
刘姥姥进大观园,曹公就是为了衬托出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之间的差距,通过这种对比,来映射当时的社会。为了达到对比的效果,相当于给刘姥姥单独立传了。她也是知道自己被戏弄的,但真正戏弄刘姥姥的只有黛玉和妙玉,凤姐、鸳鸯等人顶多算是调侃。
当年流产一位“六七个月的哥儿”,次年生了一个女儿。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第六十一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隐写德国神父汤若望支持未亲政的顺治皇帝福临,采用烈性不孕不育药“麝香冰片”,诱发孝庄皇太后流产了一个威胁福临合法皇位的“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