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人”在上海文化语境中,始终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 过去,在上海的传统滑稽戏里,苏北人往往是被娱乐的对象;而今,这一主题在上海脱口秀和短视频内容中依然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创作者们绕不开的话题。门腔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中。
不是苏北太贫穷,而是苏南的那几个城市太强大了,在它们的映衬之下,苏北城市才显得相对弱小。撰文丨熊志近日,长三角41市上半年GDP出炉,相较于上海、苏州、杭州等传统强市,来自江苏苏北地区的宿迁,可谓“亮瞎双眼”,同比增长达到7.3%,一举拿下长三角增速冠军的宝座。
在面积排名全国倒数的江苏省,苏北占据了半壁江山,苏南取得了南部的一大半,剩下的则为苏中。早在抗日战争初期,江苏就存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其大致区域为长江以北,斗龙港以南,大运河以东,今天的南通、泰州、扬州东部、盐城南部即为当时的“苏中”。
苏南,苏中,苏北原本是江苏省民间称呼,这个称呼往往有点等级含义,苏南意味着富裕,苏北代表了落后,苏中处于中间状态。江苏省地图先说说苏南,最早的称呼起源于“苏南行政区”。1949年4月,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逐步占领江苏。4月26日,苏南行政公署成立,驻无锡市。
《繁花》里的角色“玲子”,她的上海话有不少人听出来带有苏北口音,还有人质疑剧中教人做干炒牛河的主厨怎么也一副苏北口音——“找苏北籍粤菜总厨是最离谱的部分,八九十年代哪有三四十岁苏北人当粤菜总厨?就算是,苏北人拼刀功做文思豆腐才对。”
【来源:北京日报】《苏北人在上海》 (美)韩起澜 上海书店出版社地域标签,在网络和现实生活里都是流行的话题,经常伴随着各种刻板印象,“散装江苏”“广东人爱吃福建人”等梗已然被解构为了娱乐性的话题。但地域标签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它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