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讲的是大道的一些法则,可能我们平时接触不到,但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就说最常见的“天气预报”,这个里面说的各种天气也是大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人就会看天气,明作息,知农事,厉害的还可以夜观星象,知晓国家大事,着实令人钦佩。
道教中的“道”是一个深远而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宇宙、自然和人性的终极真理与能量。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之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在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
“问”和“学”是联动词组,“问”是学的精髓,是学习的动力。很多知识都起源于“问”。问学的第一层意思是求学。《礼记·中庸》中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问学,不仅是文化积累,更是一种道德修身。何为文化?辞书上的解释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在《说文》中谓之“错画也”,错是交错、交叉,文同纹理之“纹”。《礼记·乐记》说“五色成文而不乱”,许多东西、各种色彩聚集在一起,有章法不混乱,让人们感受到美好;“化”是改变,《礼记·中庸》中有“赞天地之化育”。
一、什么是道说起“道”,就不得不提老子,他是目前史料记载,最早提道的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这是出自老子《道德经》中,道经首章,简单来说就是道不可说,不可名,能说的道必定不是永恒的道,能命的名,必定不是永恒的名。
本文属于系列文章,完整内容指引请参看阅读指南《阅读指南,两只老虎和人间净土》声明:本文欢迎转载,但是鉴于本文内容的特殊性,请勿随意摘抄和转写,为什么本文会以网文的形式展现出来也是基于这个特殊性。“道”在中华民族的字典当中是神圣词,它内涵丰富深邃、意义深广。
“道”:即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相,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究其一生,估计我们也难以寻到找齐,但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智慧思想,更多的是告诉我们凡事做到本该如此,合情合理,大家都能接受认可,做人即可心安理得和得道,也就是所谓的“得道升仙”。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自产生以来,对其探源阐释颇多,将孔子的诗教与其门人对其思想进行阐释的《礼记》结合到一起来看,其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
四十多年前,我从上海回到家乡去,先父好几回对我说:“你们听到了吗?地盘动了!”那时杭江铁路尚未动工,杭州衢州间的五百多里交通只有杭桐那一段是轮船,桐庐以上,到兰溪那百八十里路,乘的是公司代驳的帆船,兰溪到衢州那百多里路,得乘小帆船。
笔者理解的学问是道德文章、是义理、是考据、是辞章,是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是神采飞扬的文学佳作,是讲道德谈学问的精彩论述,在深邃与优雅相间、严肃与幽默同步、小情愫与大情怀兼具的字里行间,折射出人性与智慧的光芒,这才是真学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治经门径,原自多歧。宋儒程颐列举学术门类时说:“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三者皆属经学诠释路径,后世义理、考据、辞章学术三分之说便基于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