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维吾尔族村子长大,虽然是回族,但他靠着精通维吾尔语的“本事”,结交了一大帮维吾尔朋友。立场坚定、敢于担当、公道正派、爱洒乡村,这就是43岁的库尔勒市铁克其乡下恰其村党支部书记李彬,一个铮铮铁汉一心服务村民的真实写照。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庄俊华 通讯员 李武华 王贵泉 杨艳霞 摄南涧县晒肚皮村家家用上了太阳能上山了,车子在弯曲的山路上颠簸起来。3月19日,记者从南涧彝族自治县的县城出发,前往乐秋乡最偏远、高寒的一个苗族小山村。随车的乡纪委副书记秦丽红介绍,全村只有31户118人。
“感谢,感谢,真是太感谢你们父子了!今天要不是遇到好人,我们全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1月30日上午,在和政县新营镇大庄村9社王吾德家门口,驱车前来的城关镇杜家河村村民邓明俊等人拉着王虎父子的手,为他们送来锦旗和茶叶等物品,以感谢王虎父子热心收留自己走失的父亲。
7月10日,家住伊宁市解放路一巷的回族老人马文德自筹6000余元,给辖区7户贫困户送去慰问品,并为每户送去600元慰问金。当日,记者在76岁的马文德老人家看到,老人正忙着给贫困户分发米、面、油等慰问品。之后,老人又将慰问品和慰问金送到几户行动不便的贫困户家中。图为慰问现场。
【一线讲述】我出生在宁夏南部固原市原州区的一个村庄。那时,我常常听祖辈们讲述世代在大山里艰苦生活的故事。2000年,政府组织移民搬迁,全村人满怀希望离开山沟,前往一个“能喝得上黄河水”的地方。那年我20岁,跟着父母拉上所有家当来到了红寺堡。红寺堡本是一片荒原,靠近黄河。
美丽的甜水铺村。记者记路龙帅摄村民冯建介绍民族团结工作□记者张明昭 通讯员辛凯 刘悦在平原县王杲铺镇甜水铺村,村民结婚,村“两委”都会向新婚夫妇送去一件贺礼——一部精装村史《我们的家乡甜水铺》,让他们更好了解村史,为村庄发展作出贡献。
不仅要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治安联防、信息收集上报、110报警核查、流动人口管理,还要协助乡镇派出所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更要搜集社情民意、开展宣传教育、帮教转化工作,不断把公安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村社,是民警的好帮手,百姓的贴心人。
多年来,在临夏大地上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思想深深扎根于心底,形成了各民族一家亲、民族大团结的生动局面,充分展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唐滩村是青铜峡市陈袁滩镇一个靠近黄河的村庄,回族群众占全村人数的84%。这个村整体条件相对较差,困难家庭、孤寡老人不少。8月8日早晨,记者来到唐滩村采访。因前两天刚下过雨,水泥路干净整洁,路旁的草木葱茏可人,白墙红顶的农家小屋清新整洁。
大家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长山子镇土梁村是个回族、汉族、维吾尔族、撒拉族、东乡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村里有个大家公认的“好老汉”——周长银。回族村民马生才当过村长,膝下无子女,夫妇收养了一位病残女儿,晚年生活不便, 1994年马生才不慎摔断了左腿,生活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