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风起陇西》《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梦华录》《山河月明》《显微镜下的大明》等热播古装剧中考究的演员服饰,还是日常生活中街巷里三五成群的汉服迷那带有韵味的身上衣,近年来,在享有“衣冠王国”盛名的中国,国潮破壁中的汉服出圈尤为彰显国人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热情。
【观者有心】作者:王方(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研究馆员)社会上兴起汉服热,既说明人们喜欢汉服漂亮的样式,也代表人们对汉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认可。当一些不规范的甚至是毫无历史依据的汉服在现实生活中流行起来,人们还将其当作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他们很可能会对传统文化产生错误认知。
“汉服”与“汉人”一词类似,其“汉”字在外延上存在着一个由大汉王朝扩大为整个大汉民族的过程,其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具体体现。
竹屋茅舍,身着立领斜襟蓝绿色袍子的模特提着小食篮回眸浅笑;名胜古迹,远道而来的游客换上绣工精致的马面裙,手执团扇打卡拍照……近来,汉服圈刮起一股新风潮——“清汉女”风。“清汉女”风,顾名思义,泛指清朝汉族女子的服饰风格:版型宽大、上衣下裳、绣工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