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张大千携家人弟子一行二三十人离开成都抵达兰州, 随后转道河西走廊前往敦煌。它们的存在,真实再现了张大千与古城甘州深厚的人文情怀,也充分提供了张大千数年携带众家眷学生喇嘛,在敦煌临摹壁画期间庞大生活开支费用来源给出了真实依据和合理答案。
“敦煌遗珠——张大千敦煌粉本艺术巡展”于11月28日在普陀区掇美艺术空间开幕,现场展出了数十幅张大千绘制的敦煌粉本。本次展览,不仅是一次对国画大师张大千敦煌艺术探索的深度致敬,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碰撞的璀璨火花。
张大千绘莫高窟石窟崖面水墨全景图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张斌上世纪40年代,著名画家张大千为追寻晋唐艺术遗风,弘扬中华文化,毅然远赴敦煌,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进行了长达两年半的临摹与考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与考察记录,开创了敦煌艺术研究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12月18日电 (记者 岳依桐)《石壁丹青——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敦煌考察文物展》18日在成都开幕,近三分之一的展品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长862.2厘米的《张大千绘莫高窟石窟崖面水墨全景图》正是首次展出的重磅展品之一。
本幅《仿唐人壁画》采用画布正是大千身处敦煌时期所用、延青海僧人加工特制之布料:繃框,涂以牛胶,敷石膏粉,再用卵石两面粗打,最后用瓷碗两面细打,每道工序皆需反复多次,如此画布,质地较绢偏粗,然尺幅巨大合用于壁画,且用色墨最具古画沉着意,大千此期大幅临摹皆用此种物料。
一部敦煌石窟艺术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宗教和文化史,它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不同于以往的敦煌主题展览,此次展览围绕敦煌壁画、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与文献三个方面展开,以张大千、常书鸿、谢稚柳、卢是、段文杰等艺术家群体临摹、研究敦煌艺术的成果为主线,通过复原敦煌最早的石窟275窟、敦煌藏经洞最早的原始记录稿本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等116件精品文物,追溯敦煌历史、展现敦煌艺术、讲述敦煌故事、传承敦煌精神。
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循着高低起伏、绵延不断的鸣沙山东麓望去,就能看到崖壁上开凿出的历经千年岁月的历史沉淀和沧桑面貌,这便是敦煌莫高窟,闻名于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
关于张大千毁坏敦煌壁画之谜,众说纷纭。1941年3月,张大千率领弟子与家人离开成都,远赴敦煌。这一去,到1943年11月才重返成都。在敦煌期间,张大千整理文物,为洞窟偏号,临摹壁画276幅。敦煌之行,开拓了张大千的眼界,对他的画艺长进帮助很大。
1941年开始,张大千在敦煌“考察”了两年零七个月时间,期间他不仅对敦煌壁画进行临摹,还剥取了其中一部分壁画,有消息称张大千剥取壁画仅凭个人好恶,对敦煌壁画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但还有人称张大千是剥离了破损严重的壁画,而他本人吸收了敦煌壁画的精髓,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将敦煌推向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