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居民们,为戴不戴口罩、吃不吃野生动物这些文化差异吵得不可开交。但是凡事只要有区别,人们就会有意或无意地生出歧视之心,并随着网路和媒体的传播越扩越大,演变成针对亚洲文化的顾忌和反感,连亚洲脸孔都会受到批评和侮辱,这实在是太不应该。
#我的宝藏头条作者#这位叫“谓水禹河”的西人问:“四大发明人河南有谁?”言下之意,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发明人跟河南没有关系。事实果真如此吗?♥四大发明与河南无关?四大发明与河南人有密切关系。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1918年,李大钊发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开篇就直言:“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类似的区分,陈独秀发表在《青年杂志》上的《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也有论述。他强调,“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德国汉学家和历史学家傅吾康主编的《中国手册》(1974)有言:“直至今天,西方的中国形象或曰对中国的认识,往往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形象所显示的,更多的是观察者各自的立场,而不是被观察的对象本身。
陈晓平1884年郑观应给张之洞呈递《条陈时务五策》,提出“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中国遗其体效其用”的鲜明观点。14年后张之洞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虽说是针对戊戌年的时局而发,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郑观应的回应。
作者:周岩壁(郑州师范学院)离开撒马尔罕许多年后,耶律楚材还不能自已地回忆起那十年间,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座中亚城市经历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诗人饶有趣味孜孜不倦地把这些生活中诗意的点滴和微妙的感受都细致地描画在诗里。
大航海带来的西人东进明代以前,中国人说的西方,通常是指“西域”,多指印度、波斯及阿拉伯世界。“西域”早在汉朝就与华夏有海上交往了。这条航路,阿拉伯人熟得如同走亲戚的路和回家的路。但对于真正的西方而言,通往东方的航路则是大航海时代,由葡萄牙人开辟的。
即便只是来自于影视剧的耳濡目染,我们也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在古代中国大多人自称为草民、庶民、村民……作为“被爱如子”的没有自主性的存在。“没有公民”,而这也是民国之后许多知识分子认为的,旧中国黑暗和落后的症结所在。其实,作为舶来品的“公民”的历史则要悠久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