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历史,不过是小麦熟了几千次”,这句网络流行语,看似戏谑,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评论区里,“破防了”、“泣不成声”等表达着强烈情感的词语屡见不鲜,足以证明这句话触动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历史和文明的思考。
1.整粒而食,小麦当“饭”吃现在我国的北方,特别是华北一带,面粉几乎是唯一的主食,但是在唐宋之前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粟米一直是华北人做饭的主要原料。粟米也就是今天的小米,现在的小米大多只是用来做粥了。而在古代粟米一直是用来做饭的。加工的方法多是以蒸和煮为主。到魏晋之后用蒸的方
图1、《毛主席朱副主席参观丰产社》麦桿创作,对开,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书号8073·165,定价0.13元。图2图2、《拾麦穗》对开画,吴哲夫创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59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统一书号8085·2029,定价:一角二分。
文/杨珊春序言——文明的胎记,华夏的骄傲。仰韶彩陶坊,对话河南文博!欢迎大家“读博”,本期我们来参观全国唯一的小麦博物馆——河南温县小麦博物馆,解码古温麦香的“天地人和”,品读一粒小麦的“前世今生”。中国酒曲,始于仰韶。
数千年说来久远,但细数过来也不过是小麦成熟了几千次,但就是在这一茬茬小麦的枯荣兴衰之中,和这座小县城同年龄的老友却已经大多都归于尘土,只剩下了这么一座孤零零的守望者,向世人们讲述着那一段段历史、那一个个故事。